河水潺潺,青山翠绿,雨后的彩虹为饶城平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记者 程希雪 摄
本报记者 万明
金秋时节,上饶大地处处秋意盎然。从湖光山色到绝美三清,从金黄梯田到葱葱果园,青山环抱、在水一方的上饶,所见皆风景,抬头见蓝天,放眼望去,日益提升的环境质量,让生态之美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强化政治建设,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上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创建、美丽建设,全市生态环境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绘绿
持之以恒让绿水青山常在
中秋时节,鄱阳湖上是一望无际的绿色。雨季过去之后,湿地就以惊人速度恢复生态。芦苇、苔草噌噌窜高,白鹤等珍稀动物纷纷回归,水体下水生生物悠闲漫游……多样物种在湿地建立起交织的生物链。
回忆过往,“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低质量发展,让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曾经一度成为我市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如今,治理过后,如鄱阳湖一般的美景在上饶大地各处随处可见,青山常绿、空气常新、绿水长流、土壤常净……今日的上饶,已经绘就一幅美丽生态长卷。
聚焦蓝天保卫、严控总磷污染、深化固废防治。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坚持谋划、重拳出击,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遥遥领先、土壤环境安全保持稳定。
2024年1至8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94.3%。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鄱阳湖上饶湖区5个断面总磷平均浓度为0.052mg/L,达到生态环境部“十四五”地表水考核目标值0.07mg/L的要求,全市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其中市本级大坳水库水质已连续31个月为Ⅰ类水质。
为持续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市紧紧围绕面源污染治理与工业污染减排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持续打好烟花爆竹禁燃限放攻坚战、砖瓦窑工业废气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推进工业污染减排项目谋划。2024年2月以来,全市累计出动禁燃巡查2.7万人次,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1次;累计排查砖瓦窑企业54家,已谋划工业污染减排项目11个,并建立了衢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为严控总磷污染,持续改善水环境,全市14个开发区均建有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13.6万吨/日,较2022年新增4.7万吨/日,实行污水应收尽收。全市共建有11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建成日处理规模总计38.5万吨,出水稳定达标;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有序推进全市信江、饶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排查信江、饶河干流上饶段入河排污口234个,全部完成溯源排查,溯源比例100%,48个需整治排口已完成整治40个,整治比例83.33%。
为深化固废防治,保持土壤环境安全稳定,全市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保障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强化固体废物管理,并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成效显著。仅仅前五个月,全市年度新增完成210个建制村农村环境整治,累计完成762个建制村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十四五”初期的11.7%提升到33.52%。全市累计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28套,配套管网1111.32公里,总设计处理规模73017吨/日,直接服务人口51万余人。
造绿
转型发展让未来更美好
“你们的创新举措让乡村更美,百姓更乐,点赞!”居住在弋阳海螺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附近的村民们由衷地赞叹“无废企业”焕新行动带来的变化。弋阳县深入推进建设“无废企业”,在全县工业领域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提升”的效应,高效助力建设“无废城市”。
创新驱动,实现了固废处置的绿色转型。位于弋阳县三县岭镇的弋阳海螺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创新的技术和坚定的环保理念,正在引领工业固废处置的新篇章。该公司依托弋阳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的3条水泥生产线,通过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工艺,将固体废物“吃干榨尽”,为工业固废和危废的处理提供了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创新工艺,实现了固废处置“三化”目标。海螺环保科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深耕市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协助开展应急处置合作。截至今年7月底,该企业共接收危(固)废35.4万吨,处置率高达99%,实现了区域内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上饶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前,我市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创新突破和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创新是解决发展经济和治理污染“跷跷板两头”关系的根本手段之一,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我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市分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相继出台,广丰区、弋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选省级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加快重点用能单位系统接入步伐,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推广“碳普惠”制度,建成市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绿宝碳汇)平台;完善碳市场监管制度,全面完成全国第二个发电行业碳履约,积极组织减污降碳试点申报,开展“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中期评估,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上饶市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2022-2030年)》,制定《上饶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累计培育18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列全省第一;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5个,创评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业品牌607个,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15家、绿色设计产品6个。
享绿
生态惠民走好致富路
广丰区以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为契机,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的实现路径,组建生态资源运营管理平台——广丰区“两山合作社”,形成“两山”转化有益探索,让绿水青山切实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作用。
广丰区“两山合作社”抓住江西省作为第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试点省的机遇,积极建设广丰区国家储备林基地。基地建成后,新增林地面积约5000亩,调整现有林地林分结构并改善林分质量11.491万亩;可带来林产品销售总产值8.21亿元、固碳释氧的年生态价值6.57亿元、蓄水年生态价值约2.27亿元、保育土壤的年生态价值约1.52亿元。
坐拥绿水青山,如何谋求生态与发展双赢?随着广丰区马家柚产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种植户也逐渐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为了解决种植户的融资困难,广丰区“两山合作社”联合广丰农商银行、广丰广信村镇银行,为马家柚种植户量身定制了马家柚“丰收贷”“金柚贷”,种植户以种植面积为依据,无需其他抵押即可申请贷款,并为马家柚种植户开设绿色通道。广丰区还聚焦推进资源变资产、变资本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将区域内低效开发的林地园地等国有重点生态资源存入“两山合作社”,以生态旅游并购向江西银行申请贷款3.48亿元,成为江西首例国有生态旅游资源并购贷。
我市在统筹保护与发展中,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较好地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各地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生态文旅、美丽乡村建设、绿色信贷等诸多成功路径。
生态环境与文旅结合,是我市近年来探寻的一条长效道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在上饶这块绿色大地上有无数世人瞩目、享誉全国的案例。
保护与开发并进,古色与绿色共存的篁岭古村依山势而建,有“悬崖上的古村”之称。10多年前,因交通不便且有地质灾害隐患,这个村成了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半空心村”。2009年,当地引进社会资本,以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古民居易地搬迁保护的模式进行村落保护与开发,以“篁岭晒秋”为核心意象,让文化与旅游在古村深度融合,将该村打造成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当地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从之前的3500元提高到了4万元。治污与修复同步,转换与增效双赢的望仙谷,是近年来很“跑火”的网红景区,但在以前那里是让人望“石”兴叹的花岗岩废矿。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景区项目,望仙谷完成了点“石”成“金”的蜕变,提供直接就业岗位几千个,带动周边就业3万余人。人文与生态共舞,富民与强镇齐飞的葛仙山被誉为“中华灵宝第一山”,大自然的浑厚笔力和岁月的人文积淀在这里交融。其所在的葛仙山镇紧紧依托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通过产村融合、文旅结合,做美村庄、做优文化、做大产业、做活旅游、做强经济,在全国打响了葛仙山小镇“神仙日子”的名气,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我市坚持“生态立市,向绿而生”发展举措,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保障民众民生。通过多年的努力,生态优先已成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初见成效,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城市品牌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上饶绿色发展的脚步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