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新闻 > 上饶新闻 > 今日要闻 > 正文

石门村回访记

2024-10-11 15:32:39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 本报记者 陈玉霞 钟芷涵

2023年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上饶市婺源县。在这里,总书记考察了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

殷殷嘱托,深深期许,总书记的话温暖并激励着上饶儿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近日,记者回访了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部分村民,重温令上饶人民欢欣鼓舞、心潮澎湃的历史性瞬间,深深感受到这些干部群众干劲饱满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总书记,我们向您报告——如今,村里人人都是蓝冠噪鹛的“守护者”、婺源石门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总书记,我们向您报告——您关心的非遗酿酒技艺迎来了“新生”,新工厂投产了,新品研发成功了,新的电商营销渠道也建立起来了,正朝着您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阔步前行。

总书记,我们向您报告——我们有信心保护好石门村的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石门村的新故事源源不断。

俞旺金:护鸟的新故事

【回放】

十月的石门村,天光水色的大幕下,古树翠绿,鸟鸣啾啾。一幅山水画,一首生态曲,一张“笑脸墙”,新农村新家园的景象跃然眼前。去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时,一路上走走停停,和村民亲切交流。俞旺金说:“总书记很亲和,一棵树的生长,一只鸟的习性,他都会好奇。他询问蓝冠噪鹛的生活习性,我一一为他介绍。”

【回访】

“总书记的车队就是从这个入口进来,一直到竹筏码头停车场。首先,我们来到的是蓝冠噪鹛鸟类科普馆,1919年,蓝冠噪鹛首次被发现后便一直销声匿迹。直到2000年,它们在婺源被重新发现。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沿着石门村的樱花大道,60多岁的石门村护鸟队队长俞旺金正在为一批自福建而来的游客进行讲解。

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门考察之后,为一拨又一拨游客讲解石门乡土文化、蓝冠噪鹛特征习性以及生态保护故事的俞旺金成了“网红”,引起大家关注。实际上俞旺金研究蓝冠噪鹛文化,其实是属于“半路出家”。原来,俞旺金是一名退休的小学教师,2019年退休后,他来到石门村巡护发挥余热,志愿讲解,用他的所知所感向每一位游客传递石门村的故事与魅力。

2016年,通过鸟类专家的科普课堂,俞旺金认识了蓝冠噪鹛;后一年,又通过学校组织的“大手拉小手”护鸟行动,带着学生参与到巡护中,就此拉开了与蓝冠噪鹛的深厚“情缘”。从认识鸟、了解鸟到爱上鸟,对他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从那以后,俞旺金便投入到蓝冠噪鹛的生态保护工作中,渐渐地,从“退休教师”成为了“资深护鸟人”。

“巡护的目的就是保护这里的鸟,同时,也给客人进行讲解,介绍蓝冠噪鹛的外形、特性、生活习性等。”除了蓝冠噪鹛鸟类博物馆,村里还有诸多墙绘、装饰都以蓝黄相间的小鸟为主题,和街景融为一体。俞旺金说,通过讲解,客人们认识了鸟,村民们也熟知了鸟,大家对蓝冠噪鹛都有了新的认识,也会自发地保护起来。

往日联结,今日更盛。一水之隔的石门和月亮湾,日常往来交流密切。

“现在,村里人人都是蓝冠噪鹛的‘守护者’,村里的护鸟队每天都会到树林里进行巡护,我们有时还会撑着竹筏沿着河水看护。”谈及生态保护,作为护鸟队长的俞旺金信心更大了,他说,有大家一起保护,蓝冠噪鹛每天都能安心地在这里繁衍生息。

鸟,成为石门好生态的“代言人”,而石门人也没有辜负这些“蓝精灵”,悉心守护着这张“生态名片”。

“一湾清水,一条古巷,一群蓝冠噪鹛……总书记对石门的生态环境、村落保护、非遗传承都很关注,看得很仔细,整个参观足足有50分钟。”漫步石门,俞旺金向记者回忆起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石门村的情景。从科普馆、月亮湾竹筏码头、生态茶园到晒秋广场、“笑脸墙”,总书记都看了一遍,对村民们居住的生活情况非常关注,还对幸福进行了全新的定义。“现在游客多的时候,每天要讲解八九趟,从早上一直到天黑。虽然累点,但也值得。”俞旺金说,作为婺源石门历史文化传播者,看到现在村子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自己也感到越来越开心,越来越幸福。

今年以来,石门村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人多的时候一天就有上万人。俞旺金说,总书记来考察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石门,来到石门。而他们的到来,不仅给村庄增添了活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里,扎堆创业。农家乐、小吃摊……更多时尚业态也随之发展起来,村里以前只有2家民宿,到现在已经有30多家,大家的日子过得都非常充实。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人们心情愉悦,开心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一字一句都刻在俞旺金心里,也将不断传递给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他说,现在村民越来越开心,游人越来越多,我们更要继续努力,不光要把蓝冠噪鹛保护好,还要把石门村的故事讲好;不光要把石门村打造好、发展好,还要把周边的村庄也带动起来,做到美美与共,共同富裕。

查永红:老米酒迎“新生”

【回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乡村文化被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曝光度不断提高。去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在查记酒坊前停下了脚步,和店主查永红亲切交流,详细了解米酒的酿造过程。“总书记非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我把这门传统手艺好好传承下去,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聆听到总书记的鼓励,查永红心潮澎湃,并暗暗地立下一个小目标:“把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用传统的好米酒去服务现代生活,要把它做成产业,去带动乡亲们致富,利用这传统文化去发展我们石门村的经济,振兴我们自己的家园。”

【回访】

金秋十月,又是一年丰收季。一年过去了,查永红的小目标进展到哪一步了?近日,记者来到石门村的查记酒坊,近距离感受查永红的醇香好日子。

眼下,正是查永红最忙碌的时候,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米酒预订电话接连不断,再过几天,查永红的新工厂——位于婺源工业园、年产1000吨米酒的查记酒业有限公司即将正式投产。

查永红“村龄”两年,是上饶市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查记酒坊第十一代传承人。近年来,蓝冠噪鹛成为石门村好生态的“代言人”,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来这里看山水,听鸟鸣。于是,2023年初,查永红响应非遗进景区的号召,把酒坊开到了村里,成为一名新石门村人。

看到查永红忙里忙外,妻子徐黎英为我们倒上一杯杯名为“1011”的米酒。2023年10月11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石门自然村考察的日子。为了纪念这“特殊的一天”,查永红把总书记曾询问过的两款米酒分别命名为“1011”“2023”。如今,这两款米酒成为店里的热销款,几度脱销。由于坚持古法酿制、诚信经营,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查记酒坊成了石门村的“网红”打卡地。

“一看到总书记亲切的笑容,心里一下就放松了。总书记详细询问查氏米酒的制作过程,听到总书记问到我最熟悉的领域,我这自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想起和总书记交谈的情景,查永红仍处于欣喜和感动中。

“在向总书记介绍每一道工序时,我能感觉到,总书记非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叮嘱我一定要把古法米酒酿造的传统技艺传承好、发扬好,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这一年来,我一直牢记总书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嘱托,也取得了一点点小的进步。”查永红告诉记者,这一年来,他参与谋划、落实了四个小目标:8月19日,他带头申报的“婺源米酒”拿到了“国字号”招牌,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的名优特新农产品;10月初,年产1000吨查记酒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在坚持古法酿造的核心前提下,工厂将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生产线全自动无菌灌装,同时模拟四季时令的温度、湿度,让婺源米酒实现产业化发展;今年,查记酒坊还和盒马鲜生、阿里合作开发了新品米乳,目前已经通过市场测评,很快,这款米乳将作为爆品打造,借助顶级的电商营销渠道,走进千家万户;在研发方面,查记酒坊还与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开展研学合作。这四个小目标的达成,让婺源米酒实现集原料种植、营销物流、产品研发、品牌提升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水质好,生态好,种出来的米就好,酿出的酒更醇香。”查永红告诉记者,产业闭环形成后,将间接带动数千名乡亲就业。“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把非遗酿酒的技艺传承好,踏踏实实地把米酒产业做好,带动乡里乡亲共同致富,我们都很期待总书记能够再来石门,品尝一下我们新品米酒的味道。”

“开封了!”揭开盖子,缸内清澈、甘冽的米酒从糯米的缝隙中汩汩流出,溢出浓郁的酒香,同时溢出的还有查永红夫妻俩灿烂的笑容。

许美玲:村里的新老表

【回放】

天高云阔,绿草如茵,一弯如月的河流绕村而过。每年4月至7月,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蓝冠噪鹛都会来到婺源县秋口镇石门自然村两岸的古树上筑巢繁衍,石门村也因蓝冠噪鹛而成为网红村。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门村考察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见、发掘、拓展石门村“美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价值,让“青山变现”“绿水流金”。咖啡店、酿酒坊、茶舍、非遗馆、米酒咖啡、蓝冠噪鹛公仔、文创雪糕……随着“年轻老表”的回归,面积仅约2平方公里的石门村,新产业新业态相继涌现,不少创业村民化身“多面手”,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徐美玲就是其中一个。

【回访】

深秋时节,石门村茶园依旧碧绿,清澈的河水从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旁流过,沿着樱花大道从蓝冠噪鹛鸟类博物馆前往竹筏码头停车场,短短几百米的距离,聚集了三十余家民宿。如果游客叫本地人推荐一家民宿,许美玲的花屿归宿大多在推荐名单之列。

“她家的民宿上得了档次,是年轻人喜欢的风格。”秋口镇宣传员汪洁敏说。

上饶人说话偏吴侬软语,许美玲则是快人快语,字少、句短、效率高。用汪洁敏的话说,许美玲办事很干脆,利落,不拖沓。在给游客办理入住的间隙,许美玲客串导游,给他们敲定好游览的路线。由于自家的10间客房已预订满,在此期间,她还见缝插针地帮另一拨游客预约了隔壁民宿的客房。

在石门村,许美玲不是第一个开民宿的,却是第一个把自己家“砸”了来建民宿的,更何况这还是她的婚房。

大学毕业后,许美玲和爱人一直在婺源县城工作。结婚后,夫妻俩的婚房就建在石门村的樱花大道旁,也是旅游研学队伍的必经之地。近年来,石门村因保护蓝冠噪鹛走红,每年引来不少观鸟爱好者,加上离世界级“网红”景点婺源篁岭村仅半小时车程,石门村的人气逐渐旺了起来。看着村庄里游客越来越多,村口停车场里的外地车牌越来越常见,彼时在县城开西餐厅的许美玲萌生了回乡开民宿的想法。

去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门村考察,在晒秋广场上,总书记的一句话,让许美玲心潮澎湃——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良禽择木而栖,蓝冠噪鹛选择了山好水好的石门村。许美玲也选择回到石门村,开启她的创业第二春。

说干就干。去年10月中旬,许美玲下定决心返乡创业,同年10月底,她便敲定好方案,开始动工——把婚房推倒重来,改造成民宿,再在院里建个咖啡吧。

很快,许美玲遇到了第一道坎。

就着自建房重新装修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开膛破肚”推倒重来呢?得知许美玲要大动干戈搞民宿,婆婆想不通,更是舍不得:“婚房2014年新建的,装修都还没过时,就这样敲掉多可惜,为了改造还得花大价钱……”

“要做就认真做,马马虎虎随便弄弄还不如不做。以后我们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把民宿做高档一点,不亏!”许美玲对婆婆说。

好不容易说通了婆婆,许美玲又遇到第二个坎——预算超标。

“当初计划投资150万元,装修10间高品质客房,其中50万还是贷款,真正装修的时候总想着不能降低标准,又顶着压力追加投资到180万元。”许美玲说。

事实证明,许美玲没有看走眼。一年前,村里才有几家自建房改造的民宿,如今,大大小小的民宿已有三十余家。花屿归宿自今年“五一”正式开业,便成为石门村的民宿标杆,自中秋到国庆假期,客房基本订满。凭着做事高标准的那股心气,许美玲还从上海聘请专业咖啡师,在院子里布置咖啡吧,让整个民宿既有当下最为时尚的自然风,又融入新潮的氛围。

“决定好就干,不纠结。”当记者问起为什么敢把全部身家投入做民宿,许美玲的语调渐渐升高:“最重要的是,我有信心!信心来源于总书记为我们乡村振兴发展写好了提纲、指明了方向、设计好了未来——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