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新闻 > 上饶新闻 > 今日要闻 > 正文

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4-10-11 15:29:26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国家级非遗项目弋阳腔表演。 记者 戴越 摄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一座城市的文化里藏着发展的底气与面向未来的信心。

悠悠信水,巍巍青山。上饶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茶圣陆羽写下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地方,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出生、成长、奋斗的地方。理学大儒朱熹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一辩”的历史回响;辛弃疾把人生最后的时光留在这里,写下光照千古的词作……

文化遗产生动记录并展示着上饶的历史与文化,讲述着上饶故事。一山一河间,蕴含着连接历史与现在的密码。

一年来,我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探索历史文化挖掘、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新型传播等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努力提供体系化、多样化和优质化的文化服务,书写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篇章。

本报记者 戚虹鸿

传承保护

守住文化的“根”与“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上饶的文化之脉悠久深厚、意蕴丰富,始终熠熠生辉,成为这片沃土中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

走进上饶神农源景区,丰富的展物诉说着上饶的稻作文明;在上饶市博物馆里,VR“云游”展厅、数智人讲解等形式,使人们穿越时空,与文物“对话”;在三清山、婺源、龟峰等景区,涌动的人气彰显着新时代人们赓续中华文脉的无限热情。

历史文化遗产,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我市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统筹好保护与发展,把城市建设、文旅发展同保护历史遗迹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目前,全市共有1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个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2个世界地质公园,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国家5A级景区,36个国家4A级景区,2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9月26日,《上饶市弋阳腔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通过,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省首部非遗戏曲保护传承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将在人才培养、文物保护、经费保障、文旅融合等方面为弋阳腔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让地方剧种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弋阳腔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上饶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更是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载体。

9月21日一早,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主任、弋阳腔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康早早来到了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舞台上,演员们正为即将到来的演出进行最后的排练,走位、耍花枪、翻跟头……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600余年的弋阳腔,在弋阳从未‘曲高和寡’。这里的百姓一直爱看戏、懂听戏,戏文里的故事祖祖辈辈都爱听。”

当天,“一曲高腔·全民唱响”第二届上饶市“弋阳腔戏曲汇”在弋阳开演,集中展示了我市近年来以“弋阳腔”为代表的各类本土剧种保护传承成果。

“为了做好弋阳腔保护工作,我们几代传承人都在努力。近年来,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通过积极争取国家非遗资金支持、弋阳腔老艺人支持、艺术研究机构支持,阶段性地完成了《珍珠记》《龙凤剑》《张三借靴》等三十余部传统剧目复排,并予以数字化建档保存;同时,我们积极走出去,不断增强舞台演出实力,提升剧种形象和影响力。”杨康介绍。

和弋阳腔一样,婺源徽剧也在保护传承中新生。

“走青山,望白云,家乡何在?”在婺源紫阳第六小学,徽剧作为每周兴趣课程受到学生们的喜爱。12岁的李知夏已经在学校学了3年徽剧了。“通过每周的兴趣课,我更好地了解徽剧的美,也深深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

非遗保护,传承是基础,发展是根本。一直以来,我市不断完善校园非遗传承体系,多措并举大力推动非遗融入少年儿童日常生活。通过举办非遗电视专题片展播、教师非遗课件竞赛,开办徽剧、茶艺、傩舞、歙砚制作等非遗兴趣班,扩大非遗进校园覆盖面,提升非遗传播成效。

上饶这片土地有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也有气贯长虹的红色文化。

去年以来,“可爱的中国”宣讲团从上饶出发,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在保护与传承中,让红色精神“燃”起来。上饶师范学院24级新生汪文静在听完宣讲后心潮澎湃,“我们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而今,我们要传承好先辈们的红色基因,用火热的青春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活化利用

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活化利用是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绿树常青、永葆活力。

青山含翠、绿水荡漾、粉墙黛瓦、游人如织……婺源的田畴沃野间涌动着蓬勃生机,勾画出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卷。目前,婺源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0个,历史遗迹、明清古建筑遍布乡野,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3000多栋。

2011年,婺源推出古宅“认养”模式,由投资商长期租赁,融合古宅历史、村庄传统、自然景观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引导全县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打造中国乡村民宿“婺源样板”。如今,全县共有民宿1100多家,百幢以上民宿集群2处,间接带动社会就业2万余人,民宿体验游成了婺源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除婺源徽派古建筑外,上饶还有广丰十都王家大屋、铅山鹅湖书院、三清山古建筑群等一批国保单位。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系统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三年提升行动,积极推广“文物监理”“拯救老屋”和“古宅全球认购”等。现已完成传统建筑名录调查登记3852栋(处),其中第一批传统建筑名录1775栋(处)已公布并挂牌保护。

从“拆”到“修”,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一座座古建筑留住了岁月痕迹,也留住了文化根脉。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中,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悠悠岁月中匠人留下的精神支柱。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了时空,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碰撞出了文化传承的绚丽火花,也衍生了大量的产业价值。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市共接待游客 1.15亿人次,同比增长 3.2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198.6亿元,同比增长 3.17%。

观看弋阳腔、徽剧表演,品尝河红茶,购买甲路纸伞、体验连四纸制作……从观展到体验、从美食到住宿,非遗元素悄然植入上饶景区,传统文化遗产正以新的面貌赋能发展。

目前,我市婺源三雕、婺源绿茶、信州夏布、铅山河红茶、横峰葛粉等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已形成较大规模。在婺源,非遗与旅游融合成为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全县与非遗相关的文旅产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在我心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叫婺源。”舞台上,灯光缓缓流动,炊烟、晨雾、徽建相互配合舞动。每当夜幕降临,婺源婺女洲景区在灯火流光中拉开了《遇见婺源》光影演艺的序幕。沉浸式夜游体验让游客一秒穿越时光来到“盛世徽州”。

文化元素为景区打造主题演出提供了灵感和素材,“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表演”的模式成了上饶旅游的新模式。婺源《梦里老家》实景演艺、婺女洲《遇见婺源》、葛仙村水幕电影《修心归真记》实景演艺、三清山《天下三清》实景演艺……一批“爆款”演出展示了上饶文化遗产,也丰富了旅游业态。

璀璨灯火映照下,上饶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

惠民润心

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窗外丹桂飘香,屋内书香弥漫。走进鄱阳县鄱阳镇激扬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吧,健康生活、日常技能、休闲娱乐等种类繁多、排列整齐的书籍摆放在书架上。几张书桌椅子坐满了前来看书的居民,浓浓书香飘满书吧。“书吧自2019年设立,面向所有居民开放,现有1.5万余册书籍。”激扬桥社区负责人介绍。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

我市持续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方寸之间,文化彰显。目前,全市乡镇(街道)建成210个以“三室一厅”(图书室、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助用室、多功能活动厅)为标准的综合性文化站和190个图书馆和文化馆分馆,在2672个村(社区)建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2180个村(社区)建有农家书屋,形成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在城市都市圈、旅游景区和文化街区,广信区木言者书吧、广丰里城市书房、悬崖书房等52座特色鲜明的“城市书房”和新型阅读空间,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不断走深走实,“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我们不仅要让公共文化资源‘动’起来、‘火’起来,也要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起来、‘用’起来。”市文广旅局文化科负责人张灵介绍,“未来,我市将持续加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培育打造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美好需求。”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我市突出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自主权和主体性,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两股力量相生相长,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唱支山歌给党听……”9月26日,夜幕降临,广信区田墩镇七峰村里热闹了起来。全市“文化赶集”暨移风易俗文艺汇演主题活动为群众送上一道家门口的“文化大餐”。知识宣传、便民服务、互动体验、移风易俗等展位前围满了前来“赶集”的村民。“这个文化赶集活动真不错,家门口就能体验浓浓文化氛围,丰富了我们群众的生活。”七峰村村民鄢善福连声夸赞。

一边是,不断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

今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三下乡、全民阅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文化赶集等系列活动4819场,参与人次达193万人次。

一边是,文艺园地百花齐放。我市积极打造文艺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现实生活图景,传承传统文化血脉,在各大奖项中收获累累硕果。

“我心中的那面中国红,红了高高的飞天梦,红了浩浩的汪洋梦。”9月13日,在第二十一届河套文化艺术节上,鄱阳大鼓表演《心中那一面中国红》收获现场阵阵掌声。节目编导和演员肖婷婷告诉记者,“这个节目在传统鄱阳大鼓的曲艺形式中加入现代表演手法及音乐的创新,把单一的鼓点改为两个斗鼓,双人齐打,用创新手法展现传统艺术。今年我们在全国各地演出,鄱阳大鼓也收获了不少全国的爱好者。”

近年来,江西大鼓《好心缘》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填补了“群星奖”江西9年来空白;鄱阳大鼓《方母试儿》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表演奖提名、节目入围奖;鄱阳大鼓《十一槌》获第三届江西曲艺玫瑰奖节目奖;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弋阳腔《芦花絮》顺利完成创排工作并首演;江西文化艺术基金重点项目赣剧《唱支山歌给党听》顺利完成创排工作,在文化强省系列活动中进行首演,受到观众、专家高度赞扬。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传统文化赋能文艺精品,我市依托禀赋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巨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上饶,从千年文脉延绵中感知来路,在传承保护中砥砺奋进,在高质量发展中阔步前行。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