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富
赭亭山位于莲荷乡杨家村信江河畔,因山色红褐,远望若亭而得名,在朝霞的照耀下宛如红霞一片。“赭亭名最著,乘兴共攀缘。路拥槎牙石,岩飞瀑布泉。”明朝公卿李奎在赭亭堆霞诗中这样赞叹道。山中现存有东汉赭亭侯墓、古洞穴、太平军营寨、红军战场遗址和古寺庙等古迹。赭亭山是扼守信江的门户,和龙虎山、圭峰一脉相承,属丹霞地貌,山水相依,景色旖旎。
说起赭亭山,还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有着渊源。三百八十多年前,徐霞客沿信江顺流而下,因江边景色秀丽,下船乘兴而游。迷于美景,进入兴安。这段记载,在江右游记中这样写道:十九日(崇祯九年十月)晨餐后……急呼舟子停舟而上。列石纵横,穿一隙而绕其后,见一径成蹊,遂溯源入壑。其后众峰环亘,积翠交加,心知已误,更欲穷源。壑转峰回,居人多截坞为池种鱼。绕麓一山家,庐云巢翠,恍有幽趣。亟投而问之,则其地已属兴安。
赭亭山景区,就在书中描述的范围内。心怀敬仰,数次与友人前往莲荷上畈,登赭亭山、游信江河畔,探访徐霞客遗踪而不可得,深感遗憾。“居人多截坞为池种鱼”,说的是这里的村民,在地势四周高而中间凹的地方围筑成池塘,用于养鱼。这倒是与今日莲荷乡大小三百多口山塘水库,散落在山间田野相吻合。在排岭村采风时,见村民林爱娇正在晾晒一大排的咸鱼。那肥美的鱼以及村民开心的笑颜,无不预示着生活的幸福和美满。
于赭亭之巅南望,远处信江如练飘逸西下;近处大小水库环绕,波光粼粼,翠峰耸立。有人说这是百狮争渡,也有人把这里称为“小千岛湖”,都各有道理。或许徐霞客就是在山环水绕、峰回路转下,留恋于秀丽美景,进入兴安的吧。景色之妙,只有待游人到现场,方能细细体悟了。
在黄蜡石兴起的时候,信江河畔曾经留下我和友人探寻的身影。周日,我们相邀来到江边,沿着岸边一边寻找石头,一边欣赏美景。此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偶尔找到一块形状奇异的鹅卵石,我们也会驻足赏玩一会。石头谈不上有多少价值,但内心满足。
相熟的本地朋友告知,江中有一块沙洲,本地人称之为“月光洲”。只从字面去理解,皎洁的月光映照在舒缓的沙滩上,那份宁静、无暇,溢于言表;只是想想就令人心向神往了。洲上有野生的桑葚,每到五月村民相约采摘,用于酿制桑葚酒。“月光洲”没去过,可能是让我又一次去往莲荷探秘的理由吧。
莲荷乡名字的由来,会不会是因为这里山塘水库众多,并大多栽种荷花而得名的呢?这只是我的猜测了,并没有在兴安县志里寻找到有关的记载。倒是这几年,县里在梧桐畈打造的千亩荷博园,让莲荷乡名副其实了起来。从村后“鹤石摩天”流下的山泉水,汩汩浇灌着村前的水田。因泉水的滋润,荷花长势极佳;含苞未放的犹如碧玉制作的笔,蘸着朱红欲挥毫泼墨;嫣然盛开得好像美女穿着盛装,出席夏日的聚会。风一吹,荷叶翩翩起舞,顺道着把花香粘上游人的衣裳,也算是体会到花香袭人意境了。
莲荷水酒在县里那是大名鼎鼎的,连我这个不爱饮酒的也早就品尝过。与众文友聚于“莲荷水酒坊”,了解酒坊历史以及酿酒工艺后,大伙迫不及待倒上一盏细细品味。“今天忘了一件事,买十斤水酒过年。”因忙于采风,文友高老在群里求购起水酒来,看来莲荷米酒确实是佳酿。文友白云文思泉涌,“东家酿酒西家醉,一树梅花两院红”的品酒诗,引得众人纷纷点赞。好酒必然用好水,带着这个疑惑,我拨通了莲荷水酒“十月寒”的制作者陈文华老板的电话。一了解才知道,莲荷水酒的水来自林家畈100多米深的地下水。每年的九月中旬,陈老板开始酿造第一批糯米酒,十月上市对外销售,这就是“十月寒”的来历吧。想想,南方十月天气渐渐寒冷,喝几盅“十月寒”米酒,倒是能身暖御寒了吧。
夏阳村依托“阳光牧场”、“宿林里”民宿、乡村舞台、游乐设施等,与药植园合作推出了研学套餐,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吃上了“旅游饭”。平坦的草地,矗立的舞台,这里是团建的宝地,滚地龙前行、长扁担踏板竞速等游戏,可以让你玩得不亦乐乎。呼吸着乡间清新的空气,抬眼看到水田、池塘、绿树,无不让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