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有一位原籍饶州余干的名臣、学者,他政绩卓著,文采斐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就是赵汝愚。
赵汝愚,字子直,饶州余干(今江西省余干县)人,宋朝宗室。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信州知府、江西转运判官、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吏部尚书、右丞相等。
赵汝愚是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自小就有济世安民的远大理想,史书记载他“学务有用,常以司马光、富弼、韩琦、范仲淹自期”。公元1166年,26岁的赵汝愚高中状元,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靖康之变后,赵汝愚深感家国破碎,身为宗室,有重振山河的重任,所以立下大志。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意思是说一个有志向的男子汉应当在历史上留下英名,才算不枉此生。
公元1182年,赵汝愚以集英殿修撰出任福建军帅。临行前,他向宋孝宗提醒当前国家要注意的几件大事,其中一件是,吴氏四世掌管蜀军,势力日盛,恐对国家不利,应注意限制他们的权力。
不久,赵汝愚被提为直学士、制置四川使兼成都府知府。当时羌族屡屡挑起边患,赵汝愚到任四川后,设计瓦解了他们全部势力,边境得以安宁。孝宗赞他文武双全,将他召回朝中。
公元1194年,在赵汝愚任吏部尚书、枢密院知事时,宫内发生危机。太上皇孝宗驾崩,身为儿子的当朝皇帝光宗因与父皇有隙,竟称病不出,死活不肯执丧礼祭祀。大臣们屡次上奏,光宗就是不答复,耽搁多日,朝野人心浮动。
宫廷内部不睦,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下,不少人都以为南宋即将崩毁。丞相留正左右为难之下,称病去朝,告老还乡。顿时朝中无人,群龙无首。赵汝愚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数次上奏太后垂帘听政,主持丧事。
太后考虑再三,终于传谕赵汝愚,决策内禅,让光宗皇帝让位于皇子嘉王。两天后,太后撤帘还政,赵扩执政,为宋宁宗。就这样,在赵汝愚的精心策划下,南宋江山度过了一次危机,实现了政权的平稳交接,顿时民心悦服,内外安然。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绍熙内禅”。
宋宁宗即位,任命赵汝愚为右丞相,执掌朝中大事,成为宋代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宗室宰相。宋史上称赵汝愚当宰相“尤重惜名器”,是说他对自己的名声很看重,所以对跑官者一概不见,对自己的学生门人都会避嫌。但是相反,外戚韩侂胄却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一个个要害位置上。很多人都给赵汝愚出主意,让他重赏韩侂胄,把韩侂胄放到外地去做官,不要让他干预朝政,赵汝愚没有采纳,他没有把韩侂胄放在眼里。
此前拥立嘉王为帝时,韩侂胄也立下功劳。韩侂胄本欲借此定策之功,获取节度使之职。但赵汝愚认为“外戚不可言功”,使得韩侂胄最终只升一阶,由此韩侂胄对赵汝愚怀恨在心。之后,韩侂胄一派想方设法打击赵汝愚。他们利用赵汝愚既是皇族宗室,又是宰相这一点,以不利于社稷为借口弹劾,还编造谎言,诬陷他图谋不轨。宁宗听信了谗言,将赵汝愚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流放到湖南的永州。
公元1196年,内心忧愤的赵汝愚在贬谪途中忽患重病,一代名臣就此黯然离世。直到1207年,韩侂胄被诛,宋理宗即位,朝廷才为赵汝愚平反,赐谥号“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国公。
赵汝愚生活非常俭朴,他早年冬天穿的一件旧棉衣,做宰相后仍然穿着。他每次领到俸禄,总是坦诚无私,平均分配给宗亲。在其影响下,宗族邻里间皆和睦相处。赵汝愚虽自养甚薄,但仍以天下百姓为念,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捐出创办养济院,凡四方百姓中有疾病者,皆给予药物和粮食,助其治病,因而深得民心。
元朝名臣脱脱评价:“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收召明德之士,以辅宁宗之新政,天下翕然望治,其功可谓盛矣。”(记者 蔡文逸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