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学生给课本“找碴”“挑错”,其背后的创新意识受到专家肯定。进一步探讨研究如何让创新教育成为课堂的“一日三餐”,普种“拔尖创新人才”根苗,对加快推进人才强国建设意义重大。特别是又逢ChatGPT横空出世,新一代人工智能崛起,全球性教育大变革也会紧随而来,强化创新教育更显得刻不容缓。
从提问入门,让创新成为可能
创新素质的基础是学会“提问”,“问题”是创新的锚点,基础阶段的创新教育先要教孩子“提问”。扩展到课堂“一日三餐”,如何教会“提问”?应强调三个策略:一是情境化策略,把课本内容还原成有型质、可玩味的物事,为学生观察、发现和审视问题创设情境,促发学生主动探寻真问题,使发问言之有物。二是经验化策略,把课本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使其在深度理解事物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梳理、概括,调动已有经验、知识及所有资源,为新的学习搭建台阶,提供支架。三是情感化策略,把课本内容变为学生真关心、有责任的事件,为发问注入内生动力。缺少情感连接,孩子们大脑不在线,是提不出真问题的。
观察一些国家的课堂,学生提问五花八门,往往“料”很足。其原因除了鼓励互动的课堂环境外,主要得益于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真实操作、真实讨论,以及雷打不动的周末社区活动。正是这样不断引导,孩子们习惯提取生活世界大数据,所以脑洞越来越大,算力越来越强,算法越来越多,创新脑在“一日三餐”中养成。
强化思维进阶,让创新芯片自然生长
创新素质的内核是发展思维。目前学界对思维教学已有共识,课堂操作也已有改观。有的学校进一步关注高阶思维,有的强调计算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怎样促发学生的思维进阶?这里提示三个维度和三个线路:一是从学生的学习和课程内容的关系维度,拎清“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到哪里去—他可怎么去—他需什么支持—他的进阶怎么检测和优化……”这条线,为每个孩子进行个性化定位,设置专业通道;二是从学生的学习与教学进程的关系维度,拎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办到什么程度—怎么检测—下一个上升螺旋怎么设计……”这条线;三是从学生的学习与神经结构塑造的关系维度,拎清“原始思维—单点思维—结构思维—系统思维—复杂思维—创造思维……”这条线,帮学生搭建上升旋梯和发展通道。
进入21世纪,各国都特别强调思维教学,从学生发展标准、课程系统到测评方法,进行了系统性更新。如国际学生素质测评中,有一个“地铁路线优化选择”的数学问题——从A站到F站,有几条交错线路,有的施工,有的频次不同等,让选一个最优方案。这一问题涉及知识、经验、建模、读图、计算等多个学科和多项技能,哪个方面含糊都难得分。那些没坐过地铁,特别是农村没见过地铁的学生怎么办?我们曾做过专题探讨。大家提出要了解学生经历了什么,对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建构能力等进行专业判断,然后作出教学决策。操作中要搭建“经验”支架,补充必备知识信息,练习地铁运行图阅读技能,建立思维结构等。让思维有序进阶,关键是“阶梯”要搭得不高不低,正好让学生努努力能跨上去,并适时循序加码,调配更高的梯子。
高度重视原理教学,让学生获得可扩展的创造力
创新素质成于“原理”通透。从全球总体看,基础教育大致经历了知识型—能力型—素质型—创新型等几个阶段,课程教学重心也随之转换和更新。美国2000年就率先转入创新型教育模式,其样态主要为“工作型课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实践”。这些我们不少学校也在做,但总做不到位,原因又多归为班额大、课时短、资源少等。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没发现其创新密码。其实在这些教学行为的最里层,都包裹着一根“金线”——原理教学。
怎样强化原理教学?这里举两个例子:如在美国东海岸,我连续10年跟踪过一个麻州的普通学生,她二年级有道数学作业题是“4×8=?”,共设五问——①4×8是什么意思?②填涂4×8关系图(旁边附有4×8计算原理图),③写个4×8的故事,④做一个4×8的统计表,⑤用多种方式计算4×8=?我认为,这是一种全景式的原理教学。她有一次写作得了高分,被老师作为范例,很高兴,我问她为什么能得高分?她把作业本最后贴着的写作评价标准给我看,是逐条对照讲解和分析。这说明什么?他们不但老师研究标准,学生也已经能够根据课标创造性学习了。她6年级时写了一本诗集,录有她一学期持续创作的8首诗,算是“学期研学项目”,自主安排完成。这本诗集样子很原始,纯手工制作,每首诗都配了符合主题的插图,设有彩色封面,还有目录、题记,作品要素齐全、规范。这里有众多创新元素。再如2017年5月我在加州的帕劳奥托学区做交流访学,当时他们正在改编K12数学教材,学区负责人说,原先的课本虽注重跟生活经验结合,但出现了散、乱、浅的问题,改编着力点是:加深内容难度;加强逻辑体系;突出原理教学。这给我冲击很大。因为当时我们正在学习美国理念,减轻教材难度,而美国为什么转向了?是为创新而改。硅谷怎样继续保持全球科技领导地位?需要培育更高端的创新元素——知识创新和原理穿透。硅谷引领全球,前期主要靠技术研发创新,未来需要靠原理创新,创新的根基在中小学课堂,要让原理从学生大脑里自然生长出来。
反观我国给课本挑错的几个学生,也都是在更高维度审视问题,运用原理穿透、知识联结、概念转换、逻辑推理等高阶能力解决问题。所以应特别强调重视原理教学,把原理弄透彻,让创新有源头活水。
(作者:吕文清,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交叉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