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晓莉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在城市,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移步进园,孩子顺利入托入学,家门口的“幸福食堂”暖胃更暖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涨……我市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民生保障底线兜得更牢更实。
群众健康有“医靠”
“以前看病就往镇里跑,费时又费力,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村里医生还时常上门,国家的政策好啊!”近日,广丰区桐畈镇毛溪村村民颜福祥老人和驻村干部聊天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我市秉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理念,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医上门,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将“医”和“防”切实融合,相互促进,形成“诊前、诊中、诊后”全病程健康管理工作机制,变“病人跑”为“医生跑”,进一步筑牢基层公共医疗卫生“网底”,打通乡村居民看病“最后一公里”。
乡村医生看病高效便利,群众就医立等可诊,在乡村能有如此便捷的就诊体验,得益于我市积极推进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建设。该系统在全市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共享共用,已联通24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46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检查检验和线上签约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基层医疗服务全面升级,让群众就医更便捷,为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打下基础。
一“码”在手就业不愁
“真没想到,我就扫一下码,填写了个人信息,动动手指就找到了我心仪的工作,还能马上参加技能培训。”3月19日,信州区北门沽塘叶社区就业之家内,求职者吕大姐正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通过智能终端查阅岗位信息。如今,找工作到就业之家,已成为很多求职者的习惯。
作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源,就业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市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围绕织密就业保障、搭建就业平台、深挖就业潜能,推动就业工作量质齐升。以“智慧就业”重构服务生态,大力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就业公共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就业服务需求,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市始终将就业援助作为帮扶重点群体稳就业、保增收的重要手段,围绕就业困难人员、退捕渔民、其他困难群体等,以兜住、兜牢、兜准、兜好就业底线为目标要求,开展重点群体招聘活动,集中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5+2就业之家”1721家,线上、线下平台共接待群众20余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3万人次;新增创业担保贷款58.3亿元,职业技能培训4.4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8.3万人。
如今,我市正以“5+2就业之家”为节点、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技能提升为基石,形成“就业—增收—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干托起民生福祉
“小区屋顶做了防水,斑驳的外墙加了保温层并粉刷一新,坑洼的路面也得到了平整硬化,如今整个小区焕发着生机,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呀!”见证着老楼披上“新衣”,家住信州区天津桥社区的刘大爷不由得感慨万千。
老旧管网改造、新增停车位、各种绿植美化环境……从“面子”到“里子”,从“硬件”到“软件”,一个个老旧小区的蝶变,给群众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小区的变化,是我市补短板强弱项、让群众过上更好日子的生动注脚。“民生”二字,宏大而抽象,从24小时工会驿站、“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托起“家门口”的微幸福,再到完善住房保障和租赁制度,从“住有所居”迈向“住享乐居”……一件件民生实事,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一条条惠民举措的推出,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温暖了人心……这些见证着我市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印证着百姓在高质量发展中所感受到的民生“温度”、收获的幸福“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