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跃明
位于“婺西绿谷”的许村镇汾水村,是整个婺源村落水口相对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方之一。
汾水是上、下汾水的合称。整个汾水,群山环抱,水秀山清,曲巷清幽,古树葱郁。不仅有保存完好的一段“婺乐古道”,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碑、古亭、古树、古井与古桥,以及随处可见的明清建筑。而在上汾水村的正南方,有座郁郁葱葱的火把山,岁岁年年都给开门见山的汾水人送来无限的青葱与幽雅,汾水人称它为“南山”或“朝山”。
上汾水村的来龙山在村庄的北面,无怨无悔地为汾水人默默抵挡冷冽的北风,汾水人称它为“靠山”或者“北山”。自古以来,上汾水就有这么一句谚语:“前有照,后有靠,只要安心去赶考,不怕状元寻不到。”意思就是说,生活在风景这么好的地方,只要好好念书,一心向上,考个状元,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自信之辞,溢于言表。而那些承载着太多历史积淀的人文景观,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共同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吸引了大批游人到这里驻足观赏,写生摄影,同时还获得了许多影视导演的青睐。电视剧《聊斋》《白狗秋千架》《妈妈再爱我一次》《乡村女教师》《孤军疑云》《集结号》《大瓷商》《大厨小兵》《青花》等,都曾先后在这里取景拍摄。
“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须水口收拾紧,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宽,案近明堂非窄势。”根据《沣溪吕氏续修举要世谱》的记载,古代汾水人按照这样的设计要求,来规划设计村庄水口。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既能接纳夏日南来的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因此古代汾水先贤们在开基汾水时就非常重视对村庄水口的营建和培护。
村人重视水口“水”的经营。因此,为了让吕氏子孙在“枕山、环水、面屏”的汾水得以根生枝发,繁衍生息,历代汾水先贤们特别注意对溪水的改造。他们先让进村的那段溪流刻意转弯,以免直冲村庄,然后将流经村落的那一段溪流拓宽、拉直,最后又在出村之处堆石筑堨,抬高水位,降低流速。同时,因为汾水的照山名曰火把山,在有效助推村人前程、提升村运的同时,也担心它一不小心会火星四溅,殃及池鱼,于是为了有效避免火灾,他们又按照五行中以水克火的方法,在火把山的东、西、中三个部位和后坞、前山两个地方,分别开凿东头井、西头井、罗汉井和虹井、甘泉井,以消弭回禄之灾。据宗谱上记载,东头井、西头井、罗汉井、虹井、甘泉井一起,共同构成平和火把山的功能,使整个村庄平安吉祥。
村人重视水口“林”的营造。注重水口树木的布局也是基于堪舆学中“障空补缺”的理论,有利于改善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和“全村同在画中居”的村落总体环境建构的特征,使水口成为村落园林,具备防卫、界定、实用、象征、聚会、导向等功能。同时,汾水人更崇尚“树养人丁水养财”的理念。无论外界如何尘嚣纷然,汾水外沿至今仍被郁郁葱葱的树林所包围。每到夏季,汾水的气温都会比附近的中云、赋春低。
村人重视对水口“桥”的营建。婺源“桥”“轿”谐音,过桥好比过轿,桥上坐好比轿中游,因此作为饱读圣贤之书的吕氏子孙,历代以来非常注重对桥的营造,不仅在村中的沣溪河上建有中和、仁和、义和、安和、福和、庆和、泰和等七座石板桥,而且分别在村头和村尾建了吕亭桥和沣溪桥,共同赋予了吕氏先贤寄希望于“玄生万物,九九归一”的美好愿望。
村人重视水口“祠庙阁塔”的组合。梳理有限的断简残编,我们发现古代汾水人不仅在村庄水口的构造上注重溪水的流向和速度、树木的选择和培护、桥梁的设计与布局,而且非常重视文昌阁、文笔塔、祠堂、社公庙、土地庙、汪帝庙、五显庙等这些在古人看来都是能直接影响村庄能否兴旺、村民能否富庶、子嗣能否绵延、文运能否昌达等的祠庙阁塔的组合。他们将五显庙、关帝庙、土地庙、汪帝庙、文昌阁等神庙建在村庄的上水口,而将杨令公庙、作述祠、凝秀亭、松云塔等建在村庄的下水口,还将万子庵、观音阁、圣言精舍、丛桂山房和丽泽山房等别墅、私塾分别建在环绕汾水村周围的佛台山、土坪山、高楼山、正龙山等处。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随意之作,其实都是古代汾水人智慧的结晶,都是为了维护一方安宁的用心良苦之布局。
近千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从宋至清,汾水村竟然曾经拥有大小书院、私塾12家,累计走出进士2人,举人12人,国学生16人,岁贡生23人,郡庠生、登仕郎各2人,军功六品4人。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南宋淳祐(1244年)甲辰科进士吕士达(绍定辛卯漕试时与许村人“铁符”许月卿同榜),元至正(1351年)辛卯科进士吕诚,明代官至光禄寺署丞的吕成宪和兴化府通判的吕烈,以及广威将军总管的吕宗振、绍兴卫三江千户的吕仲由、湖广宝庆卫千户的吕景文和桃渚千户吕仲元等。
另据《沣溪吕氏举要世谱》记载,村人多有著书立说癖好,读书之后不以当官为荣。村人吕诚著有《信是编》《四书参解》和《诗经评注》,吕默著有《周礼礼记旁解》《长吉囊》,吕钰著有《春秋会要》《自怡集》,吕珍著有《诗经解义》4卷、《丽泽山房诗集》2卷,吕咣著有《诗古文集》,吕启祥著有《伴耕草堂吟稿》等。其中,吕珍所著的《诗经解义》4卷被收录进《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