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淑兰 文/图
青山抱古祠,绿水绕华堂。在婺源汪口的诗意画卷中,俞氏宗祠静穆而威严地矗立着。在徽风皖韵的轻抚里,将俞氏家族千年的风华,于无声中向人们娓娓道来。
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遭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为665平方米。由候补县丞俞应纶为祀始迁祖俞杲,带头捐银并集族人助资,创建俞氏宗祠“仁本堂”。
俞氏宗祠有三绝:无须拂拭,却一尘不染;雕梁画栋,却蛛网不结;面水背山,却无群燕筑巢。皆是因为整体建筑均为古樟材质,燕虫自避,百邪不侵。
俞氏宗祠为三进院落,由山门、享堂和寝堂三部分组成。
俞氏宗祠的山门,是宫廷建筑中常见的“五凤门楼”。重檐之下,是繁复层叠的如意斗拱和雕花梁架,山门前的廊轩梁底,浅刻着卷草图案,结构精巧无比。
进入山门,可见门楼上题写着“生聚教训”四字匾额,取自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后,每日卧薪尝胆,并定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计划,用十年的时间使人口多起来,并教育训导人民提高素质,强大国力。借这四个字在这儿,代表俞姓族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兴旺、繁荣富强的一种美好愿望。
享堂两侧的对联是“万石家风当为孝悌、百年事业乃在诗书”,反映了以孝为本耕读人家的精神,享堂从上至下分别悬挂着乡贤、父子柱史、仁本堂的匾额。最下面一扇落地屏风,上面镌刻着一则圣旨,封俞应纶两州刺史兼征讨大都督。其中,更有宋代俞杲父子同朝为官,被誉为“父子柱史”,明代俞文进、俞文达兄弟同榜高中进士,被称为“兄弟同榜”等佳话。真可谓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站在享堂中,抬头仰望,可见享堂前檐为四界梁,用的是弯椽。中跨为六界梁,童柱层层递进,梁上圆栌斗镂刻着瓜瓞绵延图案,梁底刻的则是如意卷云纹。
环顾俞氏宗祠,几乎所有木质构件都有雕饰,各种图案多达100余组。其中,鸟兽人物,呼之欲出;渔樵耕读,栩栩如生。
这些雕饰图案,运用了深雕、浅雕、圆雕、透雕等多种刀法,前后花了二十年才完工,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国内古建筑专家誉为“古建筑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