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晓军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近年来,我市把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全民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压实责任、狠抓重点、创新形式,深入持续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掀起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热潮,推动宪法精神根植上饶大地。
高站位谋划 多部门联动汇聚合力
12月1日至7日是今年“宪法宣传周”,我市各地将陆续开展法律法规宣讲、有奖知识竞答、法治文艺演出、法律咨询服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宪法学习宣传活动。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上饶市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对宪法学习宣传工作作了中长期部署安排。在每年的“宪法宣传周”,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结合实际,制定全市宣传方案,在全市部署开展宪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等主题活动,推动宪法宣传有序开展。
为凝聚宪法宣传合力,各级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和决议”的要求部署,坚持各负其责、同步推进。市公安局高度重视宪法宣传工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和公安机关部门法规等作为学习重点内容,同时制定下发《“八五”普法工作计划》。市检察院紧紧围绕“八五”普法责任清单要求,成立三级责任领导体系,大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形成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市委网信办以互联网思维深耕智慧普法,打造网络普法矩阵和线下宣传阵地13个,组建普法队伍100余支。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法治教育工作,始终把法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多次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和全省一等奖……
聚焦关键点 精准化发力确保实效
在“12·4”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为弘扬宪法精神,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法治观念,11月28日,婺源县人民法院组织开展以“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当地50余名师生走进法院,“沉浸式”学习宪法法律知识,“零距离”感受法治力量。
近年来,我市准确把握领导干部、青少年、基层群众等重点对象,分层分类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持续增强全民宪法意识。
聚焦领导干部学法,让“关键少数”成为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我市把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情况纳入法治县(市、区)创建考核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印发了《上饶市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上饶市人民政府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等措施办法,坚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等制度,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列入年度学习重要内容。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干部述职述法的重要内容,同步开展新提任领导干部宪法法律知识考试,全市领导干部年度法律知识考试的合格率和参考率均达到100%。
法治小课堂,普法大文章。上饶积极发挥学校法治教育主阵地、课堂主渠道作用,为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经常性围绕宪法等主题举办普法讲座,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宪法意识。与此同时,各地学校常态化开展宪法主题班会、宪法知识竞赛、演讲、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掀起学宪法、讲宪法热潮,使青少年学生在趣味性、娱乐性的学法活动中潜移默化,自觉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同时,协助中、小学校充实完善包括宪法在内的法治教育课程内容,组织编写法治教育读本。
针对基层群众,我市以“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健全普法志愿者队伍等为抓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宪法学习宣传,带动基层群众学法用法。目前,全市发展普法志愿者5200余人,培养法律明白人9.8万余人,有力推动广大基层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多形式创新 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
“在法治·廉政公园,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在亭台间学习法律知识,既轻松,又让宪法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家住饶城三江东大道附近的市民刘雅说道。
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普法载体,拓展普法渠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普法产品,提升普法实效,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
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法治文化阵地。我市将宪法等法治元素融入群众聚集的公园、广场、长廊、街区等基层阵地,全市各县(市、区)都建成了1个以上法治文化公园(广场),共建成法治宣传橱窗20362个、文化广场1530个、法治公园9个、法治广场8个。
借力文艺作品,弘扬法治精神。我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赞助、群专结合”的方式,在全市先后培育群众性法治文艺演出团体136个,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等全民普法重点内容作为创作主题,巧借文艺形式,弘扬法治精神,筑牢法治信仰。先后创排扫黑除恶小品《举报信》、公安题材情景小品《丰碑》、鄱阳大鼓《报答》《一步之遥》等一批法治文化的艺术作品,其中《报答》参加了第十一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
运用多媒体矩阵,构建全覆盖立体宣传。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益广告等新型载体和形式,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互为补充,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文化传播平台,扎实有效推进宪法宣传。目前,全市共办有普法刊物67个、法制报刊栏目126个、广播法制栏目18个、电视法制频道栏目17个、普法官方微博(微信)63个,其中“法治余干”微信群、“万年普法”官方微博等,关注网民均在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