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饶,有这样一位历史名人夏原吉,他在明朝经历5个皇帝,是明朝初年政治家、理财家、水利专家,史称明朝第一“钱袋子”,被德兴评为“十大历史名人”,塑像在德兴天门山民俗村中。他历任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少傅柱国太师、光禄大夫等重要官职。《明史》赞他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称他的一生可“树人之效”,并以《尚书》中的话来赞誉夏原吉,即“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后人赞夏原吉是:“一生清操如冰雪,万世励节似苍松。”他逝世后赐谥“忠靖”,赠太师。著有《夏忠靖集》6卷,诗文平实淡雅,不事华靡。
夏原吉(1366—1430年),德兴李宅乡中村人。他早年丧父,因为乡荐入了明朝太学,一心只读圣贤书。一日,太祖朱元璋来太学巡查,刚靠近就听见里面闹哄哄不成样子,如此喧闹的场合里,唯有夏原吉安安静静坐在那读书,不受影响。朱元璋觉得夏原吉将来不可小觑,便给他升到了户部。
夏原吉在户部做事井井有条,从不欺上瞒下,无形中就得罪了一批人,被弹劾。朱元璋将嫉恨夏原吉的刘郎中处死了。朱元璋驾崩后,夏原吉被建文帝朱允炆升为户部右侍郎。但是命运却开了个玩笑,人才留下了,可使用者换了。就在夏原吉被外派出差的时候,朱棣扛着大旗一路打进来了。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建文旧臣夏原吉被五花大绑地带到了朱棣面前。夏原吉面无惧色说道:“要杀我可以,请给我三天时间,我要把这些账目算完。”于是得到朱棣重用。
夏原吉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他留下来辅佐朱棣时,很多人不理解,建文旧臣怨他,新臣又疑他,幸好朱棣是个会用人的皇帝,将夏原吉放在了合适的岗位,辅佐他将大明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夏原吉掌管户部,随身揣着小卡片,每天都不忘看一眼盈亏数据,各地进账,每日出账,都在心中盘算。
他建议朱棣裁减过多的供给,减轻赋税徭役,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清理仓库货场,推广屯田种养,以供给边防,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也方便商人,朱棣都照做了。
在朱棣想要御驾亲征时,夏原吉劝说:“皇上,您现在龙体欠安,休养才是最重要的,这次出征就让将领带军吧!”自负武力的朱棣一怒之下将他下狱,可他被抄家的时候却连个像样的东西都拿不出手,唯一值钱的就是皇帝赏赐的那点东西。当朱棣因粮尽折返,病倒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时,愧悔地说:“夏原吉爱我。”随后没过多久朱棣就去世了,太子朱高炽下令将夏原吉官复原职释放,帮助新皇登基。可惜,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病逝,但这十个月是夏原吉的黄金时期。之后,他又继续辅佐新皇,帮助朱瞻基建立起了一个“仁宣之治”的盛世,他的功绩也被后人铭记在心。
夏原吉出生于元朝末年,从小的贫苦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民生维艰。在永乐一朝,他当了19年的户部尚书,又管理户部6年,合计做了25年明朝的“账房先生”。他尽心尽力,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430年,夏原吉去世,终年65岁,宣宗下令世代不征收他家的赋税。
值得一提的是,夏原吉为今日上海繁荣奠定了基础。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吴淞江下游淤塞,太湖漫溢,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户部尚书夏原吉奉命赴江南治水。他穿便服徒步考察,经过与当地官属吏民和熟谙水利之人反复讨论研究,改造黄浦水道,北上长江入海,解决了入海口淤塞和海水倒灌等问题,彻底改写苏松地区入海河道。史学界和水利部门一致认为上海黄浦江现今的面貌出自明代夏原吉之手。
江苏省昆山市有一个千灯古镇,千灯古镇里有一条尚书浦,北到吴淞江,南连淀山湖,年轻时的夏原吉就曾经在这里治理水灾,且卓有成效,广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尚书浦原本叫作千灯浦,正是因为纪念夏原吉,才改了名字。
斯人已逝,但尚书浦依然奔流不息。(记者 操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