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县因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而成为“中国湖城”,因赣剧饶河戏等地方戏在这里越唱越响亮,外来剧团在这里能找到市场,而成为全国有名的戏曲之乡,成为响当当的“戏曲大码头”。
前不久,上饶戏曲发展振兴调研组来到鄱阳县调研。调研表明:鄱阳作为赣剧饶河戏源头,作为中国戏曲之乡,是当之无愧、闻名遐迩的“戏曲大码头”。调研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
思考一、培育“戏曲大码头”,既要有好戏,也要有好市场
说鄱阳是戏曲大码头,一是因为鄱阳的演出氛围好,演戏的剧团多,看戏的“戏迷”多。在鄱阳,剧团坚持送戏下乡,坚持戏剧进校园,坚持国有剧团、民办剧团共发力,坚持传统戏与现代戏、连台大戏与折子戏、本地剧团与外来剧团演出齐上阵,坚持赣剧和其他戏剧常演长演,形成了演出有好戏目、好气氛、好市场、好效益、好评价的“五好”新格局,当地百姓“三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十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一月不看戏、看谁都生气,半年不看戏、这日子过不下去”,有的演出场次观众超过万人。在鄱阳县,剧团呈国有、民营齐头并进的“1+17”格局,外地剧团来鄱阳城乡演出一年不少于80场,这样喜人的戏剧市场,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二是因为鄱阳戏曲演出密度高,本地的、外地的演出此起彼伏,已形成了戏剧“聚集效应”。以鄱阳赣剧团为例,去年演出500多场,演出档期达6个月。正月每天演出收入平均达5万多元。在鄱阳,剧场和戏台多,到处都是演出场地,全县年戏剧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在鄱阳,国有剧团唱主角,民营剧团也毫不示弱,珠珠赣剧团、金木赣剧团、青年赣剧团、凤凰赣剧团等民办剧团发展也很兴旺;不仅本地演出市场火爆,而且弋阳腔剧团、铅山梨园春剧团、金华婺剧院等县外、省外剧团来鄱演出频繁,在农村“买票看戏”成为风尚,在县城看演出经常“一票难求”。在鄱阳,戏曲创造创新步伐加快。赣剧《詹天佑》获“文华剧目奖”,《碧血黄花》获“玉茗花”大奖,《红星恋歌》获“五个一工程”奖,《生命至上》获全省戏剧创新剧目奖。在鄱阳,赣剧进校园全面展开。中小学饶河戏韵律操全县普及,今年四月还开展了“鄱阳县中小学饶河戏韵律操大赛”。
思考二,大力培育戏曲市场,须坚持常演长演
一是在鄱阳不愁演戏没人看,就怕演戏买不到票。鄱阳民间流传着“过节必看戏,看戏像过年”的俗谚。做屋架梁、婚庆祝寿、修路筑桥、参军升学 、扫除瘟疫、祈祷太平等,都要请戏看戏。去年以来,鄱阳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戏比天大、戏如大学、以戏促功”活动,复排了赣剧《十五贯》《杨门女将》《周仁献嫂》等连台大剧,创排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赣剧《鄱湖儿女》《九箭射东湖》《陶母退礼》等小戏,全面启动“赣剧进校园”活动,举办了“奋进新时代”饶河戏惠民演出周,演出五天,场场爆满,真正呈现出“戏到鄱阳活,戏到鄱阳火”的盛况。二是讲求老中青观众协调发展。鄱阳开展了饶河戏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戏曲离观众越来越近和“粉丝群”的不断壮大。现在,越来越多的鄱阳人不但爱听戏,还爱唱戏。中小学、社团组织、老年大学、票友协会、业余剧团等,成了传播戏曲的重要载体。三是坚持“让年轻人演年轻人”。鄱阳在全省全市率先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举办“种子师资培训班”,组织全县30多所中心学校的音乐老师进行系统专业的赣剧饶河戏学习培训,在全县中小学推广“饶河戏韵律操”,并组织专门比赛,加强校园饶河戏普及教育,在全县首推《饶河戏进校园普及读本》,首开“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组建进校园“VR数字院团”,大力倡导“让年轻人演年轻人”。县赣剧团及民间剧团纷纷“触网”,拍视频、开直播,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使饶河戏以更加年轻的面貌,绽放出缤纷色彩,迎来更多知音。四是将赣剧等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鄱阳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满意”原则,积极主动地引入市场机制,将送戏下乡服务交由具备条件的企业承担,每年送戏下乡的采购金额达87万元。五是将戏曲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鄱阳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积极参加“乡镇旅游节”“饶州古镇文化节”“瓦屑坝移民文化园”“江西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上饶市非遗展演”“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等演出,并赴北京、台湾、香港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赴杭州、长沙、济南等地参与旅游推介演出。
思考三、呼唤优秀戏曲人才源源而出、滚滚而来
戏曲作为饶信文化中的瑰宝,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但上饶戏曲也面临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赣东采茶戏发源于上饶,原来上饶有采茶剧团,现在剧团没了,全市只有玉山县艺术团一位演员尚能唱赣东采茶戏。老一辈艺术家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无法重振当年风采。前些年萧条的戏曲市场,又使一部分专业素质顶尖的戏曲骨干忍痛转行。就全市而言,推进全市戏曲发展振兴,最急最难的是解决好人才断层的问题。
思考四,上饶戏曲的传承保护、发展振兴需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当今上饶戏曲发展的现状,呈现参差不齐的五种境况:一是名存实亡。即剧种、曲种名目只存在于文字记载或老艺人记忆中,舞台上基本销声匿迹,如赣东采茶戏,原有市采茶剧团已关门,现在只有玉山艺术团个别演员能上台演唱;二是濒临消亡。尚有老艺人在苦苦支撑,没有传人,只零星地在一些乡村中出演,如串堂班、三角班等;三是生机尚存。但却是在“强颜欢笑”,如横峰的提线木偶戏,表演难度大,传承者极少。四是十分火爆。如鄱阳的赣剧饶河戏,广信区和玉山的赣剧信河戏、德兴广丰信州区的越剧,一年到头都在演,不仅农村演,而且还在景区演、城里演,不仅在本地演,有时还到外地演。五是地域发展不平衡。如玉山县城投集团成立了赣剧团,一年演出达220天,但几乎百分之百都在鄱阳演,在玉山戏迷太少、市场太小,几乎没有演出,出现了“戏离鄱阳不灵”的现象。
根据上饶戏曲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全市戏曲传承保护的分类指导思路,就是:因时因势因剧种,各施对策。对弋阳腔、婺源徽剧、赣剧饶河戏、信河戏、横峰提戏木偶戏、赣东采茶戏这些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切实保护。对其他剧种,则因剧而异。具体地说:第一、对于早在舞台上销声匿迹的,如哭灵戏、游春戏、大棚戏等剧种,基本上被市场淘汰,加紧搜寻挖掘它们的古踪古迹,尽可能地收集整理资料,以图、文、音、像等多种形式,加以编录,归入艺档保存,以供今人或后人的专业工作者“研究考古”之用。第二、对于一时没有市场的剧种,如道士戏、莲花落等,趁老艺人还在,加紧以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给后人留下立体形象的资料。对存在于一些县的道士戏等,无论从曲调、剧(曲)目、表演手段以及乐器,都曾有过较大影响力。只是由于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差甚远,又未产生新的传承人,但它们的存在,可以维系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对于此类剧种,我们在做好归录存档的同时,不妨以松散型的方式,在特别强调不搞“封建迷信”的前提下,允许这类“季节性”演艺班子留存民间,并加以积极的管理和指导。第三、对于获得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剧种,不管现状如何,就要采用全方位的保护,并着力在传承、在常演长演上下功夫。
思考五,多管齐下,让所有剧团都走向市场一比高下
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全市各县市区都有戏剧演出,12个县市区中有11个有剧团,但发展不平衡,鄱余万三县的剧团效益好,城区周边则相对较差。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现在发展的机会很好,所有剧团都要抓住机遇,走向市场一比高下。
培育演出市场,要特别重视剧本和编导,重视本土剧作人才的培养。剧本,乃一剧之根本。鄱阳县请专家写剧本,一个剧本需要30万元。而且外地的作家不知当地的风土人情,不知当地民众的欣赏习惯,不知该剧种的流派特点,不知该剧团演员演艺个性。这“四不知”的剧作者,编写这样的命题剧作,你说这种戏,除了到官方去领个奖之外,会好到哪儿去?
培育演出市场,对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事实上,无论官办的演艺单位,还是民间的草台班子,都同样在娱乐和教化大众,同样在为地方戏曲、曲艺事业作贡献,地方政府扶持民间演艺团体,是对地方戏曲最好的保护。(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