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社区动态 > 信州区 > 正文

眼前万里江山

2024-08-17 21:23:00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汪百福

38岁的辛弃疾回到江西南昌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三个月后,被孝宗皇帝召回临安,在朝任大理寺少卿,39岁到湖南任转运副使,40岁又改派江西南昌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41岁官加一级提升为奉议郎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42岁遭言官王蔺莫须有弹劾,免去官职。

江西是个好地方。这些年,辛弃疾三次到江西任职,江西山清水秀,风光无限,且此地民风淳厚,物产丰富。信州(就是如今的上饶)牙闽控粤襟淮面浙,进可至临安,退可隐山林。信州府城北有一片开阔地,南北长490米,东西宽260米,地面平坦。近处有一高山叫灵山,道家称“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山色如黛,叠嶂西驰,众山欲东,万马回旋。此地还有千丈带湖,临近信州城,可以说是“隔城带湖光,更约畅叙情”。

上饶处处皆美景,对于辛弃疾这个从小居住山东的北方人来说,信州一片画图开。

在南昌为官时,辛弃疾已经做好了隐居信州的准备,他作了一首词《菩萨蛮》,并把在信州着手置地建房的事与孩子们说了。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在信州带湖建庄园。

信州并非古城,距辛弃疾隐居,建州也仅384年。唐安史之乱,北方人士大量南迁,鉴于信州区域流窜人较多,为了便于管理,公元758年,当时的江淮转运使元载奏请唐肃宗并批准,领永丰、弋阳、常山、上饶、玉山五县,赐名信州,成立时,辖境只有四万户。后经历五代十国以及北宋靖康之乱,北方人士继续南迁,加之勤心治理,信州现户数已经超过二十万户,并超过邻近的虔、江、袁、抚四州,发展成南宋人口和经济大州。

南宋时期,受进士余尧碧、理学家王时敏、陈文蔚等当地乡贤影响,广信府南部上泸、黄沙岭、田墩等地读书风气甚浓。于是,辛弃疾在上饶城区西南的黄沙岭创办了黄沙书院,教授文章,传经授道。

笑拍洪崖与大儒

朱熹比辛弃疾大了整整十岁,韩元吉大朱熹12岁,与朱熹相交甚厚,学识渊深,既是有名的政治家,而且是当朝儒学家,是当时南宋文坛盟主,其词章典丽,词风雄浑豪放,颇有东坡之风,与辛弃疾很接近,曾任吏部尚书,62岁离开朝廷定居上饶。韩元吉与辛弃疾都有着抵抗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但也因此都遭遇过类似的排挤,这也让两人的友谊更加亲密。徐安国小朱熹1岁,是上饶有名的孝子。甚至还作为孝道典型被编入了当地县志,同时也是当时大诗人。

辛弃疾在南昌任职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的时候,不仅在短时间内调来了粮食,稳定了粮价,甚至还拿出十分之三的粮食帮助信州府度过粮荒,朱熹听闻,对辛弃疾称赞不已。尽管当时两人交往不多,但这份钦佩之情,仿佛在说他们是一对熟识已久的老朋友。朱熹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他对辛弃疾的评价:“今日如此人物,岂易可得?”辛弃疾带湖新居落成的时候,朱熹就赶来参观,还特地写了文章夸赞。带湖一见,两人已是惺惺相惜。第二年,朱熹从浙东提举改职江西提刑,取道玉山到上饶。住在韩元吉家,第二天他就和韩元吉约了上饶诗人徐安国和辛弃疾一同去上饶城边南岩游玩。

四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同游。虽然年龄相差,但志趣相投,吟诗颂词,谈经论道,吃着辛弃疾带来的美食,喝着辛弃疾带来的美酒,四人轮番写下咏颂南岩诗词。

朱熹赞南岩“一窍有灵通地脉,半空无雨滴天浆”,

辛弃疾赞南岩“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

18年后,韩元吉的儿子韩淲作《访南岩一滴泉》感叹“辛师倏然至,载酒具殽膳。四人语笑处,识者知叹羡”。

自有佳处着诗翁

郑舜举是信州知州,曾任礼部侍郎,尽管比辛弃疾大十几岁,因素来仰慕辛弃疾耿直坚毅和坚定主战,一到信州上任,就到带湖拜访。

两人立场相同,志趣相投,一见如故。郑舜举是个非常清廉的人,只身到信州为官却没有带家眷。信州官衙在城内,他却将自己的住处安置在城南一座小山石头房,并为这座石头宅子取名“蔗庵”。甘蔗味甜,郑知州取其美好之意。有了这座小石屋,府衙之后,他就在“蔗庵”修身养性,吟诗作画。

郑知州来带湖拜访不久,辛弃疾就到“蔗庵”回访。信州城南山路崎岖,都是羊肠小道。辛弃疾摘一截树枝作为拐杖,丝毫没有感觉到道路的艰险。走到山腰回头一看,来路弯弯曲曲,从山脚蜿蜒而上。他一面爬山,一面似乎在念叨:“好个弯弯曲曲的山路啊,我老头子是走惯了的”。辛弃疾随口吟道:“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又转过一个山头,果然柳暗花明,别有人家。这里小桥流水,绿树掩映,鸡鸣炊烟,生活静好,犹如世外桃源。辛弃疾有感而发:“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郑知州把辛弃疾当作贵客,也当作知己,这里没有歌舞弦乐,却有腊肉米酒,两人饮酒观景,谈天说地。辛弃疾感叹郑舜举是一位有才有德的好官,想到自己已罢官四年,与郑舜举虽然素昧平生,却已情投意合,即席填词:“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玉堂金马,自有佳处着诗翁”。此后,二人结为莫逆之交,彼此非常珍惜。

几年后,郑舜举离任,辛弃疾置酒为这位好友送行,唱道:“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山花山鸟好弟兄

博山,在信州城东。离信州城不足30里。其中山中有清泉、飞瀑、翠谷、奇洞。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风景优美。

辛弃疾喜爱博山,不仅仅是离带湖近,重要的是这里有看不厌的风景,聊得来的人,还有教授文章之道的雨岩书院。

辛弃疾喜爱探幽揽胜,喜欢林泉山石,一根拐杖,可解频山鸟,前歌后舞;一声轻唤,能遣派山水,暮松朝迎。在他眼里,一松一竹都是挚友,山花山鸟都是兄弟。尤其是置身佛门,远离尘嚣,脱离繁文缛节,少了虚情假意,心无挂碍,更觉六根清净。家人问他为何这么喜欢博山,他写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在博山寺,辛弃疾喜欢和悟本禅师谈经论道,悟本与辛弃疾政治见解契合都主张恢复中原。两人有机会就彻夜长谈,研讨佛法,探讨佛理,针砭时事,吟诵文章。十二年前,辛弃疾就为悟本作了“夜禅余机锋,文字如游戏”的评价,如今两位好友能经常卧榻夜谈,怎不是人生快事。

辛弃疾有满腹才学,当然也想将平生所学教与后人。正好博山有所雨岩学院,辛弃疾可以收徒授课,教授文章,影响很大。曾任右丞相赵汝愚的两个儿子就拜师辛弃疾门下,在雨岩就读。后来长子考中进士,奔走皇帝,为赵汝愚平反昭雪。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