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正文

守护好上饶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2024-08-14 14:45:00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戚虹鸿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一座城市风貌的展示、风韵的表达和风范的象征。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在广阔的上饶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与珍奇秀美的自然珍宝,共同铺展出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大美画卷。无论是武夷山、三清山、龟峰,还是弋阳腔、徽剧、鄱阳大鼓,还是婺源古建筑群、鹅湖书院等,都是一张张个性鲜明的“金名片”,展示着上饶瑰丽多样的自然风貌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

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遗产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大力探索活化传承、创新利用新路径,书写下自然保护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篇章。

保护第一

——守护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素有“丹山碧水甲东南”美誉的武夷山,“三清天下秀”的三清山,“江上龟峰天下稀”的龟峰……广布于上饶各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

我市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全方位保护自然瑰宝和文化珍宝。目前,全市共有1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个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2个世界地质公园,3个国家5A级景区,36个国家4A级景区,2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有植物宝库之称。2021年,分峙赣闽两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不仅及时保住了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守住了武夷山的文化之魂。

今年5月30日,江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条例明确了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适用范围、规划建设要求、发展共享领域和保护管理、协同治理、保障等机制。

“自然遗产代表着地球上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它不仅构成美丽的风景,也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管护科科长袁荣斌介绍,“条例突出了对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体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共享发展理念,为我们提高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保障。”

自然遗产展现了神奇的自然造化,文化遗产则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守护历史、传承文化,今年5月起,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进入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实地普查阶段。6月至8月初,市四普办专家组一行先后深入我市12个县(市、区)开展文物普查指导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文博工作者提供了指引。我们将加快普查进度,挖掘文物的价值内涵,确保上饶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市文广旅局文博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活化传承

——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韵

在今年五月举行的首届江西省大学生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汇报演出中,鄱阳大鼓《人民·江山》节目收获了阵阵掌声,被评为首届江西省大学生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江西省高校组最佳节目。

节目导演刘芳介绍,“这个节目是我们精心创作编排的,在传统非遗鄱阳大鼓的曲艺形式中加入现代表演手法及音乐的创新,把单一的鼓点改为多人齐打,用创新手法展现传统艺术。”

这是我市打造文艺精品的缩影,也是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一个侧面。

文明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市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现实生活图景,深挖本地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血脉,文艺园地百花齐放,在各大奖项中收获累累硕果。

江西大鼓《好心缘》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填补了“群星奖”江西9年来空白;鄱阳大鼓《方母试儿》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表演奖提名、节目入围奖;鄱阳大鼓《十一槌》获第三届江西曲艺玫瑰奖节目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弋阳腔《芦花絮》顺利完成创排工作并首演;江西文化艺术基金重点项目赣剧《唱支山歌给党听》顺利完成创排工作,在文化强省系列活动中进行首演,受到观众、专家高度赞扬。

“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文艺创作的重要宝库,要努力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江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鄱阳大鼓第六代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李小英谈及文艺创作时说。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作。以文化遗产赋能文艺精品,我市依托禀赋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巨大的文化发展空间,以做好系列“文化+”、彰显文化赋能为路径,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利用

——文化和自然遗产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

学唱弋阳腔、观看徽剧表演、品尝河红茶、体验连四纸制作……每到假期,众多上饶非遗项目,在各大景区、街巷轮番登场,让游客在非遗项目中体验上饶传统文化之美。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上饶这片被古老文化浸润的大地上,遍布瑰丽的文化遗产,处处闪耀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印记。近年来,我市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在婺源,徽剧、傩舞等非遗表演,歙砚、甲路纸伞等非遗产品成了一道新的风景。如今我市4A级以上景区基本都有非遗项目常年入驻。此外,各地特色传统文化街区、街道都有当地的民俗文化展示点和民间特色技艺入驻。

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了时空,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碰撞出了文化传承的绚丽火花,同时也衍射了大量的产业价值。目前,我市婺源三雕、婺源绿茶、信州夏布、铅山河红茶、横峰葛粉等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已形成较大规模。在婺源,非遗与旅游融合成为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全县与非遗相关的文旅产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眼下,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遗产三清山正值暑期旅游热。在“山上、山下”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下,三清山景区奏响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美美与共”的最美和音。山上,核心景区以管理保护为主;山下,构建“金沙—沉浸式夜游体验区,枫林—高端民宿集聚区,港首—旅游生活幸福区”差异化布局,丰富业态。目前景区共有800多家民宿、农家乐,带动当地4000余人就业。

这是自然和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双向奔赴,也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上乘富饶的上饶,正在传承历史文脉、守护绿水青山中,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上饶故事。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