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贮存不当导致的食物变质,加工时生熟不分或加热不彻底引起的。多见于熟肉制品、酱卤肉、蛋制品、乳制品和粮食糕点类食品中。夏季高温多雨,是细菌、真菌性等食源性疾病易发季节。
健康提示:
1、注意用餐卫生,重视食物的保存温度。外出就餐应选择正规的、卫生环境良好的餐馆;多数致病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约为20℃-40℃,所以在夏季,饭菜在常温下保存不应超过两小时,应在冷却后及时存放冰箱,尽量不要吃隔夜菜。
2、注意个人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要勤洗手,处理食物前后要认真洗手;在家注意生、熟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生吃蔬果要洗净,不喝生水。
3、外出郊游时不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一旦误食,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4、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猩红热疾病
猩红热是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引起儿童扁桃体炎、咽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并发症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严重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为发病高峰,5-6月为春季高峰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品、手、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健康提示:
1、托幼、学校等教育机构做好呼吸道传染病日常防护、健康监测和健康宣教,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追踪制度。
2、在呼吸道感染高发期,倡导勤洗手、加强通风、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卫生习惯。
3、家长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咳嗽或皮疹等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带病上学。
手足口病
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主要流行季节,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年龄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幼托机构、学校及家长应提高警惕,注意预防。
健康提示:
洗净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
1、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持环境卫生,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学校和幼托机构应加强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做好晨、午检,发现孩子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疱疹,通知家长及时带宝宝就诊,待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后才能返回幼儿园。
3、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家长们还应特别注意,一旦患儿体温达39℃以上且持续不退,并伴有手脚冰凉、抽筋、呕吐、表情淡漠等重症手足口病症状时,要立即送医院治疗。(记者 钟芷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