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上饶旅游 > 出游宝典 > 正文

为幸福生活“添薪加柴” 看非遗创新赋能的湖北路径

2024-05-29 20:19:21  |  来 源:新华社  点击: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徐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如何既保留其历史底蕴,又赋予其时代活力,是各地面临的重要课题。

  11个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4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60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丰富的非遗资源不仅见证了湖北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活下去、活起来到火起来,湖北省不断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生动地演绎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非遗实践。

  活态传承 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让古老非遗薪火相传,核心是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旅游”“非遗+会展”“非遗+文创”“非遗+电商”……荆楚大地上,众多“非遗+”的打开方式,让非遗文化的气象万千成为了烟火人生中的精彩纷呈。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武汉东湖景区的国潮文创区、非遗手作区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在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展演+旅拍变装打卡让游客乐在其中……在各地特色文旅标签加持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更加生活化、更具烟火气的姿态,融入旅游活动。

   国潮正当时,非遗焕新彩。去年底举办的第二届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上,“非遗潮韵 楚艺华章•湖北非遗服饰秀”全面展示汉绣、阳新布贴、枣阳粗布、大冶刺绣、堂纺叠绣、英山缠花等非遗项目的服饰系列精品,尽展传统技艺时尚之美,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群为服务核心,湖北省非遗文创设计比赛、湖北省首届文化产业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国潮也疯狂”赛道等的举办,为非遗人搭建干事创业的宽广舞台。“非遗+文创”赋予黄梅挑花、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英山缠花等传统非遗技艺新生命。

  如何设计网店形象,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如何拍摄短视频,多维度展现非遗产品的特色?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开展非遗电商运营培训班,探索“非遗+电商”创新发展新路径,让非遗工艺品借助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不仅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也有效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荆楚大地上,多彩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群众欢迎的“潮流”。“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作为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聚力打造的文旅品牌,既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体现。

  焕新业态 开出产业振兴之花

  非遗与产业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北大胆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老手艺”变成致富“新产业”,大美非遗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引入良种良法,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目前,恩施州已建成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246条,全电气化制茶企业达158家。全州年产干茶超过13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茶农人均茶产业年收入超过7000元。

  依托蕲春艾灸疗法国家级非遗,做好“蕲艾+”文章。蕲春县大力发展以蕲艾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形成了集蕲艾种植、生产加工、艾灸养生、康养文旅于一体的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2023年蕲春县以蕲艾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了128亿元,创税近3亿元,带动全产业链近30万人就业。

传承人群在枝江布鞋非遗工坊制作布鞋。

  枝江布鞋非遗工坊以步步升布鞋文化村为主要阵地,打造活态传承体系,通过“在家纳底休闲就业、在厂绱鞋固定就业、在点加工辅料隐形就业”“公司+进村培训+进厂师傅一带一”传习模式,让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培训、就业模式。累计为1.1万人提供技术指导,带动8600人就业,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走出历史焕发新光彩,走进当下释放新动能,随着越来越多创业者在非遗的活化传承中找到了新商机,湖北非遗有了更平易近人的新表达。“非遗已经成为湖北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更成为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说。

  久久为功 打造非遗传承“阵地”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2018年获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以来,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在传承保护中不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在这里相伴共生。

  依托非遗项目,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了非遗馆6个,非遗传承基地120个、传习所66个、传统工艺振兴基地3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71个,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示范学校90所。近200个项目设立了供其开展传承活动的传习场所,完善了非遗展示、传承体系。

  推进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完成傩戏、扬琴、利川灯歌、宣恩薅草锣鼓等60项濒危项目的数字化采集,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如何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仍在路上,大有可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州级非遗馆建设,持续推进资源普查、项目及传承人管理、传承场所建设等,带动更多人走进、了解这里。

  奋进新征程,“荆彩”向未来。随着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日益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再次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让非遗更好融入当代、服务发展、促进产业、造福百姓,荆楚大地上的非遗文化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