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新时代呼唤稼轩风 ——辛弃疾及其留给上饶的诗和远方

2024-05-11 11:09:55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位于铅山信江江畔的辛弃疾雕像丁铭华 摄

杨立坤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样的英雄主义,苏轼拥有,辛弃疾也同样具备。上饶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历史上曾涌现吴芮、张潜、王贞白、洪迈、朱熹、汪应辰、姜夔、蒋士铨等大批先贤,而回望历史耀眼的星空,以上饶为第二故乡的辛弃疾,无疑是那颗最亮的星!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居士、雨岩居士。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1162年23岁时南渡,在南宋生活了45年,前18年随任而居,后27年基本都居住在上饶带湖和瓢泉,直至终老铅山。他是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有“词中之龙”美称;是比肩苏轼的豪放词家、孤勇坚毅的忠臣良将、悠悠柔情的山水隐客、文武全才的理想人物,也是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历经浮沉仍初心不改、遍尝甘苦更豪气干云的历史人物。

武能上马定乾坤

“词人本色是武人”。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北宋南迁。在他生活的年代,金国统治着淮水以北广大中原、华北地区,北方的汉族人民不满金人的侵略蹂掠,为了从女真族的压榨之下解脱出来,纷纷聚集起义。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在爷爷辛瓒的引导下,从小熟读兵书、苦修剑法。二十二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竖起抗金旗帜。后又与耿京为首的起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起义军中出了叛徒义端,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临安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张安国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悲愤之下,跃马横刀,紧急调集50多位勇士,突入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将张安国,缚置马上,南向急驰。渴不暇饮,饥不暇食,奔突千里,直到渡过淮水才得休息,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年轻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初出茅庐,就以这样的英雄行为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景仰称赞,在反抗女真统治者的斗争中,长时期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虽然“壮岁旌旗拥万夫”而南下之后的辛稼轩被解除了武装,前往江阴去做签判,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主张伴随着他一生。宋孝宗受禅继位之后,曾对金发动过军事攻势,但因战败,政府又被主和派占了优势。辛弃疾不顾自身官职低微,挺身而出,独抒所见,就宋金双方的和与战的前途具体分析,写成论文十篇名曰《美芹十论》,于1165年奏陈给孝宗皇帝,通过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十个方面,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1170年,主战的虞允文做宰相,他又写成九篇论文陈献。在十论和九议中,辛弃疾系统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无一不是精辟之论,通篇闪烁着智慧之光,充分体现了辛弃疾“雄有万卷,笔无点尘”的风格,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辛弃疾还明确指出: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和生民的大业,不是属于皇帝和宰相的私事,因而不能只着眼于私人利害而避开这一任务。辛弃疾不但提供了自己的智计韬略,而且也贯注了充沛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念。虽然宋孝宗或虞允文都没有对他的奏文予以应有的重视,但当其传播开来后,却在抗金派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其中的议论“英伟磊落”,当时极大地唤起或提高了部分具有民族意识人士的战斗精神。刚满三十岁的辛稼轩,不但早已“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而且被广大社会人群期待为必能建立丰功伟业的志士。

“千古美芹高议在,不应成败论终初”。后世认为,十论、九议同时也是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辛弃疾后来长期在地方任职时也一直重视战备,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坚定必胜信心。他在担任湖南安抚使时,在较短的时间内编练成飞虎军,成为两湖长江沿线的一支劲旅,一方面维持地方治安,另一方面震慑金人。邓广铭先生对此有高度评价:“在很短时期,飞虎军的素质便成为沿江各地方军队中之最上等的,不但湖南一路赖之以安,而且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之内,飞虎军一直是沿长江的一支雄壮的国防力量,被金人称为虎儿军,且颇为金人所畏惮。”

文能提笔安天下

南渡之后,辛弃疾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但也因此写出了许多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日月争光的第一流作品,无奈地完成了从“政界强人”到“一代词宗”的华丽转身。据武汉大学教授、宋词研究专家王兆鹏博士利用大数据研究发现,《全宋词》收录了1330余两宋词人的约 2万首作品,从数量来说,第一名辛弃疾,存词629首;第二名苏轼362首;第三名刘辰翁354首。从质量而言,排行榜前100名的宋词,辛弃疾有12首,位居第二,周邦彦第一,苏东坡第三;排行榜前10名的宋词,辛弃疾有2首,和苏东坡、姜夔并列第一。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涉及的宋词,辛弃疾以10首之多位居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辛词,2019年6月16日,他还特意提到辛弃疾,认为其是中华民族“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之一。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800余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几乎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苏轼也写过“西北望、射天狼”,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家,不会不关心其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会不积极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能反映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其他现实问题。在南宋文坛上,辛弃疾是真正能够集中表现当时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愿望和要求的中流砥柱。他对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沦陷在金人铁骑下中原地区的乡土和人民的缅怀与同情,对南宋政府腐朽统治、卖国行径的指责和讽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都充盈于他各种形式的作品之中,跃然纸上的是一种壮健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所以,最能体现辛词在文学史上杰出贡献的作品是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主题的作品;是深刻反映南宋中期山河破碎的严酷现实、表达对人民苦难深切同情的作品;是抒发国难当头、以身许国报国热情的作品。其身已老,其心未衰,辛弃疾两鬓白发依然梦想着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战斗;66岁那年,仍未放弃北伐的愿望。当登上北固亭遥望远方,先后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他仿佛不是一个迟暮之年、步履蹒跚的老人,而是一个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样的人,无论经历什么,岁月都不会在他的灵魂上刻下皱纹,你也永远不会在他身上看到衰老。

辛弃疾在上饶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朋友圈

“卧占湖山,楼横百尺,诗成千首,名传万年”是辛弃疾在上饶的真实写照。在上饶,他留下了读不尽的诗和远方。作为官员的辛弃疾,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被大浪淘尽,作为伟大词人的辛弃疾,不但一直与历史同在,还必将始终与未来同往。从这个意义上说,辛弃疾在上饶的20多年,实际上是他生命的百年、千年、万年。“辛词十分好,七分写上饶”。《全宋词》选录辛弃疾词作629首,其中,在上饶期间创作或内容与上饶有关的词作多达465首,占比70%以上。其中在带湖和瓢泉期间各写下了二百多首诗词,有许多直接咏唱“带湖”及“黄沙道”的词作,都被后人广泛传诵。仅在“博山道”所写诗词就接近40首,稼轩俨然是博山的“形象代言人”。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兼知隆兴府,洪迈到南昌,辛弃疾请洪迈为作《稼轩记》。同年12月,辛弃疾落职罢官,乃挈家定居带湖。当时上饶也是“冲要之会”,是“牙闽控粤襟淮面浙”的江东望镇。且南宋当时国都在杭州,上饶最靠近京城所在地浙江,交通便利,所以士大夫都乐意到上饶居住。此外,当年信州繁荣的文化也是吸引辛弃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南宋时,信州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精英,著名的寓贤有曾几、吕本中、韩元吉以及本地人汪应辰等,从城内到郊区的官绅士大夫住户就有百家之众,一时别墅林立,城市繁华。淳熙二年(1175),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信州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大幅提升了信州的“城市品牌”。“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作为入文出武、知进守退的辛帅,如果不得不暂时搁置收复中原的梦想,他当然更愿意选择与文人集团为伍。经过精心挑选,他的带湖新居位于信江上游,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有典型的江南风景,并且“在城邑阛阓之中,而独出车马嚣尘之外,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真正是一处闹中取静的佳所。

在辛弃疾归带湖之前,上饶的词坛是寂寞而冷清的。但在1182年,这种局面得到彻底改善。擅以词鸣的辛弃疾,益之以广阔的社交平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托起了上饶词坛在东南地区的中心地位,这是因为辛弃疾的创作自身,就足以构成词坛的中心。邓广铭先生以《水调歌头·盟鸥》为辛弃疾在信州的开篇之作。程继红教授认为,从某种程度而言,《盟鸥》也可视为上饶词坛正式形成的“开坛”之作。因为这首词不仅表明了辛弃疾的“上饶”身份,而且还因为严子文、傅安道、汤朝美等词人间的唱和与谢和,把上饶词坛与江南词坛以及遥远的福建泉州词坛联系起来。此后,他在带湖、瓢泉、博山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唱和之作、送别之作、祝寿之作、应答之作、宴席即兴之作等。辛弃疾在上饶期间交友甚众,主要对象一是时任信州的官员或路过信州的官员;二是闲居或致仕后定居及谪居信州的官员;三是信州的文士与辛弃疾的门生等。其中,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因其德高望重而被视为信州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辛弃疾因此对他非常尊重,两人过从甚密。带湖雅集、云洞览胜、南岩之会,辛弃疾成为韩元吉退居上饶之后交往最密切的文友,几乎每年都有互作寿词。朱熹,祖籍上饶,比辛弃疾大10岁。陈亮称他俩一个是“文中之龙”,身备阳刚之气的一代儒宗,一个是“文中之虎”,压倒一世英豪的奇杰,二人堪称南宋时期的”双星”。两人互相仰慕,唱和频繁。朱熹对辛弃疾的起义南归和才能都十分欣赏,对辛弃疾的军事才干和治军效果也很肯定。二人首次相会,朱熹义兄刘琪病逝,前去接运灵柩,辛弃疾也前去路祭,他对刘琪的评价让朱熹大为感动。1182年,朱熹辞免江西提刑任归建阳途经上饶时造访韩元吉后,韩元吉在广信南岩一滴泉为朱熹饯行,徐衡仲、辛弃疾也应约参加。四人的“南岩之会”相会,为广信区留下了一段文化佳话。辛弃疾被朝廷罢免,朱熹愤愤不平,他对弟子们说:辛幼安亦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同样,辛弃疾对朱熹也敬佩有加,称他为“帝王师”。在南宋一度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辛弃疾不畏强权,仍与朱熹保持至密往来,甚至在朱熹去世后为文往哭,并题写挽联“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展示出辛弃疾的铮铮铁骨及两人的意气相投。在辛弃疾的朋友圈里,陈亮不是最有名的一个,却是关系最好的一个。陈亮,初名汝能,字同甫,26岁时改名亮,36岁时又名同父,1143年生人,能文能武、能说能写。《宋史》本传称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因主张和理想相同,每次见面都进行深度交谈,很快成为同一战线的战友。后来陈亮两次入狱,第二次多亏辛弃疾拼命相救,才使陈亮免于一死。1188年冬的辛、陈信州之会,是辛弃疾上饶时期社交的一个重要事件,在文学史上的伟大意义是因为他们“鹅湖同憩,瓢泉共酌”了十日之久,两位词人在当时和稍后的长歌相答,为词坛留下了五首光辉壮烈的词章,成为辛派词人创作的浓墨重彩之笔,每回诵读都令人荡气回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面对山河破碎、久靡不振的局面,两人志补苍天、矢志不渝的悲壮之情溢于言表。800多年过去了,这些词章仍铮铮作响,每回诵读都荡气回肠,令人热血沸腾。

留出一日闲暇,寻访古道黄沙:穿过灵山云雾,走进云洞古刹;黄沙岭上对酒,上泸溪畔品茶;瓢泉峰回路转,直驱鹅湖山下;远眺南岩八景,近观博山古塔;不再浪迹天涯,心归带湖人家。带湖—灵山—云洞—黄沙—上泸—瓢泉—鹅湖—博山,这是辛弃疾在上饶期间主要的游历线路。南宋读书人极多,信州风气尤盛,科举报考人数甚众。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辛弃疾投闲上饶后期,走上了办学之路。根据当时人的记载,能确定辛弃疾在上饶至少创办了两所书院以教授文章之学:位于铅山的期思书堂和位于广信的黄沙书院。长期研究辛弃疾的程继红、汲军教授认为,1185年辛弃疾在访得周氏泉之初,并没有立即修筑居第,而是先盖了期思书堂中的瓢泉草堂等建筑,在全家正式从带湖移居瓢泉的前数年,他就开始长住瓢泉了。1192年他仕闽后,还请朱熹为期思书堂中的斋室题写了“克己复礼”“夙兴夜寐”两个斋额。“克己复礼”明书堂教育之旨,“夙兴夜寐”则励勤奋不懈之志。1202年除夕,辛弃疾还独自在书堂“克己复礼斋”守岁。若干年后,韩元吉的儿子韩淲经过期思时,曾作诗《午睡期思书堂》怀念辛稼轩。南宋时期,受进士余尧弼、理学家王时敏、陈文蔚等当地乡贤影响,广信府南部上泸、黄沙岭、田墩等地读书风气甚浓。所以,除在瓢泉建期思书堂外,辛弃疾还在黄沙岭创建了黄沙书院。他曾经频繁来回于由瓢泉经上泸到黄沙、最后终于铁山西岩的这条乡道上,《独游西岩》等许多词作都是夜归黄沙书院途中所得,其中以《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最为著名。此外,辛词研究专家张玉奇先生经过考证后推测,铅山鹅湖、广信灵山和西岩等处,辛弃疾虽然不一定创办书院,但都应是曾经任教之所,而以永丰(广丰)博山雨岩书院任教时间最久。从其众多的博山词可以看出,一年四季博山道中都有辛弃疾的匆匆身影。在这里,他至少创作了30多首博山词,包括“少年不识愁滋味”等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还收获了“雨岩居士”名号。

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得知,离瓢泉25里的县城永平附近一度荒废的采矿炼铜业将得以复兴,矿工坑户人数将急遽增加,粮食需要必将急速攀升,而铅山当地粮食本就十分匮乏。于是他及时广置田产,苦心经营,为铅山铜场提供粮食保障。从辛弃疾一首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作可以看出,在瓢泉,他亲自参加农田开垦及其他农耕设施的建设;亲自参与各种田园生活;亲身在田间插秧,在清溪中行钓捕鱼,在菜园中松土锄草。在瓢泉,他关注天时,盼望风调雨顺和百姓的收成;他担忧自己,希望陂田水塘不被山洪冲毁;他饶有情趣地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乡亲们也苦苦邀请他参与乡间宴饮。在瓢泉,辛弃疾已不再任高职,而是活脱脱一个农民,融入了乡村社会。当风调雨顺时,他会像农民那样快乐与满足;连年来收成不佳时,他也抱怨官府的税赋太多;夜晚喝醉之后,他便甜憩在看守瓜田的草屋之中。看得出来,这时的辛弃疾对自己所选择的瓢泉与瓢泉的生活方式很是自得。他晚年在家中所题桃符“身为参禅老,家因赴诏贫”,证明田园的收入已经超过为官的俸禄了,经营瓢泉实现了富足的生活。所以在《偶作》诗中写道:“强留客饮浑忘倦,已办官租百不忧。我识箪瓢真乐处,诗书执礼易春秋。”他描写瓢泉生活的词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在宋代词史上,也只有在辛词中能看到这么多平凡而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图景。

新时代呼唤稼轩风

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爱国精神。辛弃疾是一个奋发激昂始终一节的爱国志士。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梁衡说辛弃疾:“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新时代需要崇尚英雄主义。辛弃疾这样的民族英雄、精神界之战士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是时代的风雷,可谓“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至今依然如黄钟大吕,给人一路向上的力量。辛弃疾《稼轩词》是公认的第一流宋词经典。经典的价值在于它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具有普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当下社会呼唤有实干精神的经世之才,需要有担当、有劲气、有责任感的国民性,辛弃疾的《稼轩词》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理想,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值得当代文艺取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新时代更需要大力弘扬务实作风。辛弃疾是一位了不起的实干家,也是一个有才干有作为的地方官。自乾道四年(1168)起,至淳熙八年(1181),是辛弃疾仕途辗转迁升的一个阶段。辛弃疾在这十余年中历任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其在江西任上因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义有功,升任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随后又迁任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四十岁出头的辛弃疾已在多地担任过路一级的官长。凡是辛弃疾仕履所及之地,不论为时久暂,在地方事业方面都有一番建树。1172年,辛弃疾任滁州知州。滁州地僻且瘠,且屡经兵燹灾荒,这时候的景况是城郭已荡然为墟,人们则编茅结苇,寄居于瓦碟之场,市上没有商贩,居民甚至养不起鸡豚。辛弃疾到任之后,看到了这种萧条景象,也看到了这里的农民们都乐于服田力穑、勤于治生,他便首先申请南宋政府把这里的民户以前所欠缴的课税全部豁免,把此后的课税定额减轻并在州城之内兴筑了一些邸店客舍,以招徕商贩,振兴商业。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之下,经过了半年多的时光,滁州的景象便大为改观,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从1175到1181这几年,辛弃疾宦游于江南东、西和荆湖南、北诸路,担任过提点刑狱、转运副使、安抚使等职务。从1160年代中期开始,在上述地区曾屡次爆发过小规模起义事件,都是由辛稼轩带兵去扑灭了的。这些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爆发这些事件的基本原因何在?辛稼轩巡回往复于这些地区,察视询访为日既久之后,对于这两个问题得到了具体的答案。他在1179年任湖南转运副使时,上书给宋孝宗,对当时农民的疾苦之所在,亦即不断爆发小规模武装暴动的基本原因之所在,作了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辛稼轩任湖南转运副使不久,即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1180年春,他下令给湖南路的各州郡,动用官仓中所存粮食,大募民工,修筑陂塘。这样做,一则可以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解决一部分饥民的问题,二则陂塘修成便可使一路农田大得灌溉之利。1181年,辛弃疾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其时江西各地正遭逢严重旱灾,他到任之后,立即在各州县的大街要道上张贴出“劫禾者斩,闭粜者配”八个大字布告,严禁囤积粮食、哄抬物价,迅速控制了局面。可以看出,辛弃疾在做地方官的时期内,他比较关心下层人民在生活和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对他们的疾苦,病痛根源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且也曾经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辛稼轩是南宋统治阶级当中的一员,尽管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南宋王朝的统治,但他毕竟还能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这在当时的统治阶级当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实在不是很多。

打造辛弃疾品牌之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辛弃疾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山东济南的,更是江西上饶的。辛弃疾虽然出生在济南历城,但在上饶居住了20多年,并终老铅山县,墓葬阳原山,是留给上饶的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建议促动全市文化机构、文创产业等多方资源融合联动,将辛弃疾文化资源集约化整合创新,让辛弃疾文化赋能上饶,彰显上饶文化底蕴,使稼轩文化成为上饶文化旅游的金字品牌,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带动全领域软实力提升,写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保护辛弃疾带湖遗址和带湖庄园遗址。“带湖”因辛弃疾而得名,因稼轩词而扬名,“带湖”之于上饶应成为类似杭州之西湖、武汉之东湖的地标性名胜古迹,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世事变迁,带湖和带湖新居的遗址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迷失了方位。据辛更儒教授等相关人士详细考证《辛更儒:辛弃疾上饶带湖与带湖新居小考》,带湖新居遗址就在今龙牙亭路东侧、天骄家园小区南面、6号库体育文化产业园西侧、北门村巷北面的高地,当年辛弃疾带湖新居的很多建筑都在这片高地上。目前,这片高地仍处于荒芜状态。建议加以保护,适时把它建成一个稼轩带湖遗址公园,恢复“稼轩”“雪楼”“篆冈”等遗址,将《永乐大典》上的相关记载刻石立碑,成为上饶和全国各地的辛词爱好者瞻仰和纪念的处所,成为上饶城区文化旅游的亮点。

推出博山古道、黄沙古道等环上饶市区游线。可引导信州、广信、广丰、铅山、弋阳等地恢复、完善辛弃疾、谢叠山等先贤遗迹,打造一条稼轩文化网红打卡线路,发起建立一个以稼轩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业联盟;举办一系列稼轩词主题的名家书画展,打造稼轩诗词文化墙;沿途充分展示“无处不稼轩”的文化认同,充分发掘和彰显辛弃疾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不断给辛弃疾文化浇筑新活水,打造一条跨越山水、穿越时空、体验“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精品文旅产品,用文化赋能上饶环城区旅游高质量发展。

设计展示辛弃疾形象的常态化活动。让稼轩精神不仅停留在书本里、展览馆里,还要在街头巷尾,通过标识、雕塑小品、立面装饰、夜景灯光等形式,呈现稼轩精神和稼轩故事,营造城市整体文化氛围,助力构建“稼轩词产地”品牌形象;建议在高铁经济试验区打造辛弃疾IP、在信江生态走廊景区空中栈道增加稼轩文化元素布置,打造稼轩诗词文化墙,或在现有水南文化街项目中植入反映辛弃疾元素的节目,打造一系列稼轩主题惠民文化场景,举办诸如“中国辛词大会”“云端辛词咏诵会”等主题活动,带动大众参与稼轩精神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辛弃疾、读懂辛弃疾、传播辛弃疾。

建设辛弃疾公园,打造“千百度文化广场”。在现在的带湖畔打造像西湖模式的整体开放的辛弃疾公园,成为一处展示稼轩文化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全国游客来上饶必去的一个打卡点,可多渠道申报国家文化社科类资助项目,谋划建设中国宋词艺术馆,仿照绍兴兰亭博物馆每四年举行一次全国性辛弃疾主题的书画展览、诗词唱和等纪念活动。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