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建筑之美形,一方文化之橱窗。上饶文化历史绵邈、源远流长,戏剧艺术氛围浓厚,戏曲文化独具特色,被誉为“戏曲之乡”。作为戏曲文化的重要承载,每一座古戏台都历经岁月雕琢,见证时光流转,都是一部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都是一座戏曲博物馆。
记者 王涛 文/图
文化演绎
古戏台展新韵
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三,是弋阳县曹溪镇的回门日。曹溪古戏台又一次成为了当地最热闹的地方。
传承了数百年历史的古戏台依旧在讲述着曹溪故事。近200桌的回门宴热热闹闹,回门的曹溪女儿女婿又一次相聚在古戏台前观演。台上,锣鼓喧天,丝竹盈耳,演员水袖轻舞;台下,观众们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氛围中,随着曲调轻轻哼唱。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老人们则坐在一旁,静静地品味着这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热闹的氛围中,人们互诉衷肠,述说浓浓乡情。
“村里的古戏台,是我们记忆中家乡最浓墨重彩的地方,凝聚了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我很高兴它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被利用好。时隔多年,我们又一次齐聚在古戏台下,观看演出,把酒言欢,真是太好了!”参加回门宴的方芳感慨道。
古戏台不仅是戏曲表演的舞台,更是村民们心灵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之地。“古戏台前叙乡情”成为萦绕在曹溪乃至更多人心间的一股乡愁。
曹溪镇曹溪村是江西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3A级乡村旅游点。曹溪古戏台建于清代,是我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穿斗式梁架,四方挑檐翘,台正枋、柱间精工雕刻各种动作的人物形象,结构优美。古老的戏台静静地矗立在村庄中央,宛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默默地凝望着村庄的变化。
走进曹溪村,浓浓的戏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戏台前的广场宽阔整洁,地面平坦如镜,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弋阳腔文化墙。文化墙犹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展示了弋阳腔的发展历程、经典剧目和演员风采。当地以古戏台为地标,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动在此上演。村民们在闲暇之余,常常围聚在这里,观看演出,畅谈家长里短,享受美好乡村生活。
据曹溪镇党委宣传委员陈婷介绍,曹溪镇每年会利用古戏台开展十余场戏曲演出、广场舞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回门宴”“七汪会戏”等民俗活动,通过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发挥戏台作用,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古戏台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乡村和谐文化中起到凝聚民心、艺术传承的独特作用。在弋阳,一座座古戏台在传承与发展中,展现时代新风,唱响时代新韵。
古韵悠扬
古戏台“活起来”
上饶拥有弋阳腔、赣剧、徽剧等各种剧种、声腔。戏台,是戏曲文化的实物载体,古戏台本身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梁柱上的彩绘和图案栩栩如生,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上饶的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弋阳是中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诞生地,弋阳腔为我国戏曲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清鼎盛时期,弋阳腔子弟遍天下,走南闯北的弋阳腔子弟为保留最纯正的弋阳腔演出,在自己的家乡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弋阳腔戏台,遗存至今。
弋阳全县现存50多座弋阳腔古戏台,大多保持与江南小四合院格局的族姓宗祠融合为一的传统原貌。代表性的古戏台包括西李古戏台、西童古戏台、上童古戏台等。这些古戏台大多始建于明清期间,曾是当地村民祭祖、议事及开展文化交流、传播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今日仍然是地方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重要场所,古为今用,弋阳腔古戏台正在全面贯彻落实文化场所保护利用新的时代命题。
弋阳古戏台舞台宽阔,上下场门较一般古戏台多。原因之一是传统弋阳腔以历史、神怪等大题材剧目演出为主,杀伐场景多、舞台场面大、出场人数多。弋阳腔是人声帮腔,大锣大鼓伴奏,帮腔和伴奏为同一班人,他们与台上的演员相互应和,营造热闹的舞台气氛。一般古戏台四个上下场门,弋阳腔古戏台则有六个甚至八个之多。不同的门对应忠奸、神怪等不同剧目角色类型而设,大线条勾勒,忠奸黑白一目了然,符合普通民众审美习惯。
时光之舞,新生之韵。近年来,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古戏台已然成为了弋阳的文化坐标,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主任杨康表示,2014年以来,弋阳县里的多座明清古戏台普遍得到修复和保护,承担起乡村小舞台的功能,重新投入使用,成了农村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用修缮后的古戏台举办文艺演出和戏曲表演,丰富、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是活化利用文物古建筑,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体现。如今,村戏班子又唱起来了,剧团下乡演出更便利了,古戏台上重新响起的乐声,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文化资源,更加凝聚了民心。
记者从市文广新旅局了解到,我市正积极利用现有的古戏台及演出场所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全市214个古戏台作为演出场所已被重新利用起来。同时,我市通过各种途径更好地推动古戏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让古戏台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