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上饶旅游 > 出游宝典 > 正文

灯彩里的婺源

2024-02-24 22:21:03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吕富来

“春节到来,多地请我制作龙灯,这几天都是日夜赶工。”这些天,家住婺源县许村镇朗湖村的灯彩师傅汪宣烈格外忙碌。

灯彩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间艺术。迎灯舞龙是华夏儿女口传心授的一种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有“国泰民安”“人丁兴旺”的寓意和强身健体的现实意义,很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龙灯盛行于唐宋、传承于明清,婺源至今仍遵旧例,将每年正月十三设为“起灯节”,开启龙灯活动。段莘乡庆源村一带就流传有“梳梳头,插插簪,进庆源看十三”的民谣。正月十八满灯,又称“圆灯”“落灯”。正月十八一过,春节活动就结束了,各人要去忙自家的生计了。

在婺源,灯彩是民间艺术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其种类之繁、形式之多令人咋舌,例如板龙灯、香火龙、禾杆龙、桂花灯、走马灯、铜锤灯等等。其中,流行最广、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当属板龙灯。

逢年过节,从城镇到村庄,从街头到巷尾,遍地神龙串阵、争奇斗艳,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

婺源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和灯撑四个部分连接而成。一块长条木板两头打孔,舞龙时用灯撑插入置闩,一板连接一板,如同当地乡间河上古老的板凳桥一样结实。

龙身长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长的则有一百余板,约两百米。伴随板龙灯舞动的,还有头牌灯、蓬灯、花灯、走马灯、鱼灯等附属彩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板龙灯龙头有木鱼脑、蜻蜓鼻、鸭嘴龙、犄角龙等造型;龙身有花篮灯和灯笼灯之分;龙尾分龙、虎、鱼等式样。

舞灯时,前有制作精巧的“子母灯”引路,后有“龙尾鼓乐”伴奏,配合“巨龙漫游”“龙头钻阵”“穿花打旋”等动作阵势,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场面热闹非凡。

如遇几条龙相逢,则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威势。

婺源板龙灯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龙灯身上花篮灯的制作极为讲究。首先,备料购灯纸,用篾丝按一定尺寸缚成花篮灯架。然后,根据灯架各部位大小将灯纸裁剪,用刳刀雕刻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图案,如花鸟、梅兰竹菊、十二生肖等,又或是在灯纸上书写诗词、画山水图。刳刻图案这道工序非常精细,讲究刀法技巧,一般有三刀、六刀、十二刀、二十四刀之分,图案精巧,玲珑剔透。

最后,进行图案搭配装裱。龙身花篮灯搭配,一般是两盏为一对,五至十对为一组,一条灯有几十组。可以说花篮灯融雕刻、诗词、书法、绘画、剪纸于一体,图案新颖,色彩鲜艳,匠心独运。

婺源板龙灯是人们对协作的共识。

婺源民间板龙灯的制作,除了村庄灯会负责制作龙头、龙尾外,龙身上的花篮灯或灯笼灯,均由各家各户自行编制,每户负责一板灯。有的按每户男丁人数的多少来出灯,每个男丁出一板灯,这样一来有的门户男丁多的,一晚要出几板灯。

紫阳镇一度有东门城隍庙灯会、十字街灯会、儒学前灯会等十八个灯会,曾有三十多条“神龙”大闹城关的盛况。

婺源板龙灯造型花样百出,灯彩琳琅满目,看着十分过瘾。然而,“龙”要舞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十三起灯,十五闹元宵,十八满灯。”正月里的这段时间,是人们家庭团聚、邻里交流、访亲问友的黄金日子。若是遇到村里迎灯舞龙,家家都会出乡接客,邀请亲朋眷属前来观看。

起灯之日,家家户户、祠堂众屋悬挂灯彩。县城里的迎灯单位用十番锣鼓迎接龙头龙尾,准备晚上起灯。乡镇里的村庄灯会有序分发灯烛,安排好迎灯线路,做好晚上出灯的各项准备。

为营造迎灯舞龙的浓厚氛围,下午三时左右,人们开始“鸣锣催灯”。各地都有专人负责,催灯人数不一,例如老段莘村就有32面大锣催灯之说,其场面可想而知。

催灯后,下午五时左右,人们来到“接龙”的开阔地段,将长条木板连接龙头,直至龙尾,安装花篮灯或灯笼灯,锣鼓、牌头灯、陪衬灯在一旁等候。此时,观灯者就已经挤得密密麻麻了,场面十分热闹。

“接龙”完成后,还要举行拜龙头仪式。摆香案、烧纸钱、敬白酒,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拜龙头仪式后,鞭炮齐鸣,锣鼓震天,巨龙腾空,群灯起舞,人山人海,乡村一片欢腾。孩子们手提花灯钻来钻去;大人们扶老携幼,仰头翘脚,凝眸观赏;小商小贩们高腔呼唤,“清汤、油条、水饺嘞”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遇到百姓房屋建在河边或溪旁的村庄,龙灯在河边溪旁翻腾舞耍,灯火倒映水中,煞是好看。

但是,舞龙者要特别小心,在路窄人多的情形下,要灵活机动,从容应对,否则容易发生伤人、坠河的风险。为了舞龙安全起见,村庄灯会对迎灯线路和龙灯打旋地点都有明确安排,要求舞灯群体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对于违规人员,轻者罚爆竹蜡烛,重者罚出一夜灯。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千百年来,婺源板龙灯已从单纯的民间舞龙,发展成为文化旅游、节庆展演、对外交流的省级非遗项目,备受游客和市民喜爱,频频亮相乡村舞台、景区景点。它既保留了丰富的地域民俗气息,活跃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灯彩技艺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