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健
水是婺源的灵魂,婺源的名字因水而立。据1936年版《辞海》记载:“婺源县,地近婺水,故名。”
“沿山一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棚底浪花声。”婺源的乡村依水而兴。
婺源人不仅以水之“善”的自然之道涵养万物,还将衣食住行都妥帖地“渗入”水中,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婺源人就地取材兴建的石堨。
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也称石堨。它一般修建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筑坝,拦截水流,提高水位,用以灌溉或者提供水源。
婺源石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至唐宋元时期,大批北方士族迁入,婺源石堨得到广泛开发。直至明清,婺源石堨进入兴盛时期。1949年后,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水源工程安全,婺源在前人基础上大力兴修石堨工程。截至2023年,婺源县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游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计2052座,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罕见”之外,还有惊奇。婺源石堨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建筑材料、规模和工艺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垒石技艺的高超之处。
在设计上,婺源石堨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设计思路。蓄水期阻拦泥沙,冬修期淘沙补田,一则可以保障耕地肥力,二则能减少山区上游水土流失。
在施工上,婺源石堨就地取材,以长短不一的块石交错布置,辅以片石、砾石和沙子填充夯实,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嵌入的块石、片石、砾石和沙子能够有效传递水压,保证了石堨在抵御千百年的流水冲刷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强度。
在建设规模上,婺源石堨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较大,分水渠道规模较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实现耕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众多的石堨,组成了婺源奇巧的点缀。婺源之水就在这石堨之间泽被农田,默默地滋润着婺源——“中国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