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绿色通道
7月18日,四十八镇81岁村民周某良,突发胸闷、胸痛伴左侧背部持续隐痛,紧急来到四十八镇中心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就诊。经区人民医院专家同步会诊,判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把患者转往区人民医院胸痛救治中心接受进一步救治。这过程仅用时53分钟。康复后,一直接受慢病综合管理,四十八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目前已能正常自理生活。
近年来,该区卫健系统着力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建立120急救指挥中心,统筹全区急诊急救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区人民医院已逐步完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的建设。并依托胸痛中心在各基层卫生院建设胸痛救治单元,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对高危胸痛患者救治及甄别能力。目前,全区21家卫生院启动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6家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已通过验收。
精简就医流程
近年来,该区卫健委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服务智慧化、数字化,形成更科学、更高效、更便捷的就医服务体系。该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开通线上预约渠道,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有效证件的预约,分时段预约等。各医疗机构弹性安排门诊时间,开展夜间门诊;开展医学护理延伸服务,切实提高患者获得感和满意度。多家医院整合服务功能,简化住院办事流程,将医务服务、医保服务、病历复印、志愿服务、出生医学证明办理、投诉接待和报告打印、移动式床旁结算等服务功能融为一体,患者一次就能办完所有手续,省时省力又节约成本。
该区人民医院建立急诊预分诊系统,与预约挂号平台、医生工作站共享患者信息;可使用电子医保直接线上报销支付;建设门诊智慧化药房,实行机器自动化备药;上线“云胶片”模块,患者随时随地可在手机上查看影像检查结果,极大地缩短门急诊就诊时间。
保障百姓看病
湖村乡杨桥村距城区40多公里,是广信区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当地百姓就医出行交通极为不便。9月15日,杨桥村所在的茗洋卫生院正式纳入区中医院医共体,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共提、人才梯队共建、慢病服务对象共管、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管理同质的良好发展格局。当地群众对于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区大医院的同质治疗赞叹不已:“现在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服务,真是太方便了!”
为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就医困难,全区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一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升项目,用于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改造、设备采购、部分卫生院整体搬迁等,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硬设施”。同时全面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加大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软实力”。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派出各类骨干专家60余人定点帮扶各基层医疗机构。举办各类送医下乡义诊150余场,惠及农村群众13000余人次。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4期,并依托区中医院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名中医专业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培训。目前,全区已有21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标准线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达69.93%。
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住院6天,我自己才花了97块钱。太意外了”罗桥街道坂头村低保对象连某娜看着自己的出院结算单,不禁发出惊叹。
为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解决“看病贵”难题,广信区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和因病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同时,各医院从优化诊疗流程、一体化临床路径、耗材带量采购、加强处方点评、执行DRG医保付费等方面着手,开展CHS-DRG智慧数据监测,促使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合理控费之间达到平衡。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使门诊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2023年1-9月,全区门急诊人次平均费用298元,两年内降幅超27%;住院患者平均费用两年内降幅超6%。
(黄宗振 徐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