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淑兰 文/图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婺源乡村各色民俗文化粉墨登场,场面喜庆热烈,彰显着婺源独具特色的“徽风赣韵”文化。精彩的非遗活动,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时空限制,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碰撞出文化传承的绚丽火花,为景区增添了新鲜活力,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给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带来难忘体验。 江湾“豆腐架” 秋日的江湾景区,一场平地式的“武营晒秋”正如火如荼地上演。辣椒、绿豆、红豆、南瓜晒满了古戏台前的空地上,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传统民间艺术“豆腐架”表演队伍从这里出发,在大小唢呐伴奏、夹以大锣大鼓的声乐中,绕着景区展示一圈,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拍照。 76岁的叶炳文,是“豆腐架”非遗传承人。他介绍,江湾“豆腐架”是在节庆丰收之日表演的民俗艺术,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婺源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做豆腐的人家就用上了豆腐架作为道具。参加表演的儿童身穿戏装扮演各种戏剧人物,站在“豆腐架”上,由大人抬着巡演,十分喜庆热闹。“豆腐架”表演跟其他表演不一样,表演人物是静态的,靠形与神吸引人,在形与神上与观众交流,并以此来刻画剧中人物的真、善、美。 篁岭晒秋 入秋后,婺源篁岭用一场崖上的古村晒秋,开启了“中国最长秋色”的序幕,它是婺源最经典的晒秋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乡愁体验地。 2014年,篁岭晒秋入选“最美中国符号”,浓郁的丰收氛围已成为国内外的秋色代表。金秋时节,篁岭的房前屋后成了晒架和晒匾的世界,长长木杆托起圆圆的晒匾,绘就出一方天地晒场,粉墙黛瓦和五彩斑斓相映成趣,崖上古村尽显缤纷色彩。山下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惹人喜爱,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沿着石板路走,银杏的黄与枫叶的红,惊艳了整个秋天。不经意间抬起头,红彤彤的柿子也期待和您有一场“柿柿”如意的欢喜。 长径傩舞 在溪头乡江岭村,万亩梯田的稻子一片金黄,层层叠叠,秀美如画,村民们抡起镰刀,在鼓点声声中跳起傩舞庆祝丰收。 傩舞在婺源流传甚广,历史上曾有“三十六傩舞、七十二狮班”之说。目前,保留节目较丰富、较完整的当属秋口镇的长径村。早在明初,长径村就有外出表演的记载。而由村民组建成立的长径村傩舞团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能够顺利展演傩仪的民间班社之一,至今仍保有每年请傩神、跳傩舞、演鬼戏的民间风俗。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在粗犷的舞步中自娱自乐,祈求一年的平安幸福。 甲路纸伞、抬阁 甲路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有纸伞制作、抬阁等多项特色文化资源。 甲路纸伞。婺源制伞有据可考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南宋丞相马廷鸾(婺源县甲路村张氏女婿)移居甲路时,从京城带回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后来成了江南传统名牌产品,康熙甲戌年(1694年)被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随着徽商崛起,甲路纸伞也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婺源县产伞即达25万把,其中外销达17万余把。1936年甲路纸伞在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展出,同年被选入国际产品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甲路抬阁。甲路是少数延续抬阁文化的村落之一,每逢佳节吉日即有抬阁表演,素有“中华一绝”之称。甲路抬阁也称抬阁戏,是以古典戏剧为原本,束之高阁的固定人物表演,神奇之处是在高处,四人抬着一阁架,中间一杆,杆上是表演的人分两层,上层一人,下层一人或二人,离地4到5 米。夜间观看时,整个表演人是悬在空中,仿若从天而至。抬阁演员儿童在10岁左右,身材不能太高大,目光敏锐,炯炯有神,在表演时眼神直逼观众。 千年古村坑头 坑头村,古称“桃溪”,建村1200余年。婺源方言“坑”就是“水流”的意思,“坑头”即“水的源头”。该地两面环山,双溪合流穿村而过,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自古文风鼎盛,仕宦不绝,仅明正德至万历年间,该村中进士者就有11人,任尚书者6人。其中潘璜祖孙三代里出了9位进士,潘璜一人就先后任过吏、刑、工、兵四部尚书,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美誉。据传村人潘潢与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同朝为官,私交甚密,曾携家乡的冷水塘鱼和水酒赠予张居正,张居正品尝后赞不绝口,留下“桃溪塘鱼老水酒,官宦餐桌不能离”的美誉。此外,坑头村还有千年牡丹、“太宰读书处”以及“桃溪八景”等。 西冲村古花灯 在思口镇的西冲花灯始自何时因谱牒中尚未找到记载,诚难考证,但至少也应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据西冲花灯的传承人俞泉流介绍,从前西冲有四个灯会,正月十三起灯日为“赏春灯会”,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上元灯会”,正月十八满灯日为“和牛灯会”,正月十九称为“新添灯会”。灯节出灯要数元宵的“上元灯会”规模最大且最隆重,还会按人头发一对灯饼。当年会制作花灯的艺人很多,一般为家家户户代代相传。如今,西冲又恢复了灯会组织,以传承古艺与创新造型相结合,制作出30余种造型各异、具有文化古村特色的花灯,令传统的艺术之花在和谐社会的春天里绽放出更加亮丽的姿彩。 砚山村歙砚石料 溪头乡砚山村地处皖赣边界,自古为徽商的一条通衢要道,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龙尾砚(歙砚)的石料原产地,早在唐代,这里就因盛产贡品砚石料闻名。历代不少文士名人,跋山涉水,游历于此,并留下了大量赞美诗文。 婺源制砚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婺源古属安徽歙州之辖地,故所产砚台被称为“歙砚”,其制砚石材产于县内龙尾山,故又称“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婺源歙砚的制作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在造型、纹饰、布局和雕琢技艺上,广泛吸取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艺术特色,长期以来,形成了“清新、淡雅、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龙尾砚石纹理缜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艺术家们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2006年,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墨纸砚”文人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篁村,一个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坐落在婺源县沱川乡,在这里,能看见余氏家族世代不息的烟火气息。村貌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来布局的,村古祠堂边的千年红豆杉是一支笔,面对的是笔架山,笔架山边上还有一方玉玺似的山丘。用青石板铺就的田间小道是墨棒,村民用来洗衣的半圆形石埠是砚池,山中大片的农田就是宣纸了。村中房舍纵横,形成了一篇篇字字珠玑的文章。历史上,篁村耕读传家,文风昌盛,儒贾众多,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有知名学者余诚、余德润、余棐、余守经、余升、余鉴、余亚龙、余煌、余文蔚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余煌,一生著有《二十星距离》《勾股三角八线纂要》等十余部。 相关链接 婺源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2项,拥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441名,其中国家级8人。作为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婺源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婺源雕刻之乡)、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