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上饶旅游 > 出游宝典 > 正文

郑以伟:灵山七十二,面面生奇峰

2023-09-06 09:54:59  |  来 源:上饶晚报  点击:
 

  郑以伟是上饶沙溪镇五里村人,明崇祯礼部尚书,与徐光启并为内阁左右辅臣,后人称他“郑阁老”,是上饶人的骄傲。为了纪念他,上饶人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路。郑以伟为官39年,为国为民功业已成为上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他更是以赤子情怀赞美家乡的山和水。

  灵山是上饶的靠山,郑以伟当年经常到灵山打卡,灵山深入到他的灵魂里。为了更好地描述灵山,他跳出灵山看灵山,写下了著名的《望灵山》诗:

  灵山七十二,面面生奇峰。

  如琢亦如削,或开玉芙蓉。

  金陵分鼻祖,瓯越真附庸。

  臣岳为三老,邀庐成六宗。

  水晶空浪志,丹灶隐遗踪。

  中有太上老,岩居失秋冬。

  时登绝顶坐,隔世云重重。

  安得从之游,诛萝架云松。

  他笔下的灵山远看是:灵山七十二,面面生奇峰。近观是:如琢亦如削,或开玉芙蓉。他认为灵山与金陵有的一比,远胜东部沿海一带的雁荡山。和五岳比名气小点,但深得当地人的喜爱,与庐山一样被人说成是五岳外一山。水晶开采、丹药炼制都是一时文化的足迹。太上老君等仙人居住在这里,石洞岩居,冬暖夏凉,没有秋冬。诗人不时登上山顶,坐看云起云落,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虚无,真希望与灵山永远地融为一体,永享清风明月。

  郑以伟的家乡五里村也因他而驰名。该村落大约形成于南宋神宗年间,当时金人南侵,中原动乱,有徐、周、郑三姓先祖接踵从徽州南迁,移民们观当地风俗纯朴,地有五龙七界,瑞凝黄龙之腾,于是停了下来,并命名为五里淤。五里淤是郑以伟的故乡,也是他心中的挚爱,他的诗《咏沙溪·五里淤》云:  

  水流百里忽琼潴,潭树稠围歪里淤。

  沙圃尽栽诸葛菜,水田饱食任公鱼。

  草堂更在玉山下,仙子清分黄石余。

  圭里即今还上世,相亲个个说佃渔。

  春季正是气温回升、冰雪消融的时期,四处生机勃勃,山坡上、花园里、田埂边、河流旁,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竞相生长。信江在沙溪堆积了一片肥沃的良田,弯弯的河流水潭边遍布着古树,水退后的河滩地鼠曲草非常茂盛,在水田地有抓不完的鱼。我家的茅草房坐落在玉山脚下,仙子经常到我们家来采药,我们这里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小伙子成亲前都是猎兽和捕鱼高手。

  郑以伟的父亲是位进士,可却早逝,他自幼失去双亲,由祖母抚养长大。年幼时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读书过目不忘。一次,时任工部主事的徐九思因修运河告功,回贵溪省亲,行至沙溪五里村学馆处,看见课间休息的孩子们双手抱住堂前石柱,团团打转,便随口吟了一句:“手抱石柱团团转。”聪明的郑以伟立刻停住打转,镇定地接过话说道:“脚踏金阶步步高。”

  徐九思不禁拍手叫绝,决定再考考这个才思敏捷的孩子,便笑着问:“你家多少人吃饭?”

  郑以伟大声应答:“一十一人。”

  “生活过得还好吗?”

  “很好。有一只船运油,有一只船运盐,供家用。”

  “房子宽吗?”

  “很宽。有三十二个天井,七十二道天窗,金丝作瓦,银丝作柱。”原来,郑家只有一个祖母加一个孙子;养了两只鸭,一只下蛋买油,一只下蛋买盐;一栋瓦屋,阳光透过瓦缝射进屋里,岂止七十二道天窗,又何止三十二个天。 

  在回归故里的大部分时间,郑以伟更加刻苦钻研学术。他一生治学严谨,常说:“吾富于万卷,穷于数行。”著有《明府藏》《灵山藏》《怀玉藏》《山上山》等书,流传于世。(记者 操园官)

  先贤皆赞

  上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