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于2011年5月开始筹备并起草,自2023年9月29日起实施。标准明确了非遗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的总体要求,规定了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采集实施、资源著录方面的业务要求和技术要求,共11部分。
据介绍,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非遗保护机构和从业者正确认知非遗保护应有的原则理念,在面对形态各异的非遗项目时,准确把握采集著录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内容,提升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助力非遗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宣传、弘扬和振兴。我国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下10万余项非遗项目,其数字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均可以之为参照,应用前景十分广泛。长远来看,标准的制定及发布应用将对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利用、非遗大数据体系构建、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和依托作用。
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同时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两方面工作进展。
相关负责人介绍,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正在开展,各省区市、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共推荐1407人;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分两批正式确定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数达到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