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上饶旅游 > 旅游资讯 > 正文

江万里:铸忠魂于止水池

2023-08-22 22:07:05  |  来 源:上饶晚报  点击:
 

  江万里,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晚年归隐鄱阳,在南宋灭国之时带领全家17口在鄱阳芝山投水殉国,成为芝山魂,让世人敬仰。今天的鄱阳芝山公园既是风景胜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万里(1198一1275), 中国13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独自创立三所高等学府,为古今中外之第一人。他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延续千年,在中国科举时代共培养出文天祥等17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书院所在的江西吉安科举中选人数几近此后中国千年科举的一半,被称为千年“文章节义之邦”,为中国古代书院之最。在国破家亡之际,江万里与其子江镐,毅然率全家17口人投止水池殉国,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唤醒“天下忠义节烈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万千众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堕宇内”,其一生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

  江万里一世经历坎坷,既做过地方官、封疆大吏,又入主中枢多年。他始终谨言慎行,克尽职守,因触犯权臣贾似道被贬。后元兵攻襄阳,江万里力主派兵救援,但贾似道阳奉阴违,贻误战机。江万里痛哭不已,无可奈何,弃官归隐于饶州芝山。

  咸淳九年(1273年),江万里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与弟子文天祥相会。文天祥仰慕江万里之为人,比之为北宋范仲淹和司马光。而江万里则“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慨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事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文天祥感动不已,流涕再拜而去。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水陆并进,大举犯宋。77岁的江万里料国事已不可为,辞官归隐鄱阳。他在芝山南麓凿池,并建一亭,取名“止水”,表明自己澄净坦荡的胸怀,也包含了他对国运衰微无力回天的情结。德祜元年(1275年)二月,饶州被元军攻破,江万里从容坐守以为民望,及元军将至其第,万里执门人陈书器手与之诀别,流着泪说:“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家共存亡。”言毕,偕子江镐及左右和家人17口相继从容投水死,一时尸积如叠。后来,张世杰(南宋抗元将领)收复饶州,得悉其事,奏报朝廷,朝野闻知,为之震动。“余朝大夫其所识与不识者,闻之莫不伤心流泪”。文天祥有祭文云:“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恭帝也辍朝志哀,并诏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

  2003年夏天,鄱阳县芝山公园止水池正在展开清淤整修工程,突然在水池边挖开一座古墓。原鄱阳县博物馆馆长蔡晓凤曾撰文回忆说,当时得到消息后,很自然地把这座古墓与江万里联系了起来。在现场,博物馆人员发现墓穴四面和顶盖都是很规整的整块大青石板,墓穴底部都是碎木炭,墓中还残存着棺木和碎尸骨。根据这些实物,加上墓址所处的位置,博物馆人员认为这就是“浅塌芝山”的景象。之后江西省考古所专家赶到现场再次清理,发现了一些碎尸骨和几个珠子,类似古代衣服上的纽扣,在古墓前方清理出一件南宋青白瓷碗底,但没有找到墓志铭。这到底是不是江万里真身墓呢?蔡晓凤等人当时经过多方调查和走访,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从时代背景分析,元兵城破,血雨腥风,江万里遗体只能秘葬,“浅塌芝山”,而新发现的古墓棺木埋得很浅,离地面只有一层厚约30厘米的浅土,与记载吻合;从墓葬的位置及墓中实物来分析,也与史实相符。例如,止水池、止水亭在芝山南麓,芝山历来是人文圣地,江万里对此也情有独钟。对于芝山这样的风水宝地,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只有江万里这样的人物才有资格葬在这里。从墓中的青石板和柏木棺来看,青石板规整,衔接十分自然,可见青石板的制作是非常考究的。鄱阳本地一般是不生产这种青石板的,而江万里出生地林塘却盛产青石,两处青石板材质相同。因此这很有可能是江万里生前有意从老家运来了墓石,早备后事。墓中的棺木为柏木做成,属于上等材料,一般百姓难得受用,这种木材短时间在鄱阳也难以找到,这也说明是江万里早早准备好的柏木棺。从墓的座势看,形成“身葬灵芝山,墓依止水亭,面向止水池”之势,使江万里长眠山环水抱之中。这种上乘妙葬更说明是江万里生前择地,侄六峰府判鉴按其遗嘱行事罢了。江万里定居于鄱阳,葬身芝山,是他久怀之愿。可见,鄱阳芝山止水池边的墓葬,确属“浅塌芝山”的江万里之真墓。

  作为著名学者,史书称江万里“问学德望,优于诸臣”“议论风采,倾动一时”,是历史公认的与欧阳修、司马光齐名的历史文化名人。

  作为书院教育家,江万里游学白鹿洞、东湖和太学三所著名的学校,创办过白鹭洲、宗濂、道源三所著名的书院,又两度出任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行政长官“祭酒”。江万里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倡导教育为本,人才当先,奖掖后学,培养出了如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欧阳守道、刘南圃、聂济、聂吉甫、陈伟器等爱国志士、爱国诗人。(记者 操园官)

  先贤皆赞

  上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