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陆羽所著的《茶经》让上饶茶扬名世界。上饶绿茶与陆羽高洁品性相映生辉,历久弥香,为上饶人赢得了朋友和尊重。 陆羽在上饶4年筑室、种茶、挖井、选茶、著《茶经》,奠定了上饶茶在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深得上饶人的尊敬和崇拜,上饶人民将他敬若茶神。他当年引水煮茶的胭脂井改名叫陆羽泉,历经12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其观泉亭修葺一新,亭中新立陆羽塑像,供人瞻仰。其故居前新建的东西大道取名“茶圣路”,并重新规划了一座环境优美的陆羽公园、陆羽小学。 陆羽生活在唐朝,字鸿渐,在上饶时号竟陵子、茶山御使,今湖北天门市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为中国的茶文化奠定了基础,被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北宋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茶圣”陆羽在上饶著书立说,并在弋阳、余干、铅山等地采茶引泉,厚植了上饶的茶文化。 陆羽原是一名弃儿,3岁时被湖北竟陵寺高僧智积禅师在湖边拾得。智积禅师是名僧,唐代宗时曾被召入宫,皇家礼遇有加,他根据占卦的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说,给小孩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自幼在寺院里学文识字,习诵佛经,由于智积禅师有茶癖,陆羽从他那里学到了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的知识和技艺。陆羽13岁时,为求学而偷偷逃出了寺院,刚开始在一个戏班里谋生,后来在竟陵太守李齐物帮助下到书院饱学7年。 安史之乱后,陆羽从湖北天门沿长江而下,经鄂州、黄州、彭泽等地,一路游览寺观,采茶品茶,结交名士,来到信州(今上饶),在广教寺寓居。他在广教寺所在的山上种茶(此山因他改为茶山,寺名改为茶山寺,位于今上饶一中内),在山上建山舍,山舍四周植茶数亩,不辞辛劳地精心培育茶树,精心制作茶叶。为了考察茶事,陆羽走遍了信江两岸、武夷山中的山山水水。
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穿麻鞋,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深入农家,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回到茶山,月色中,陆羽汲泉煮茶至深夜。为了准确地品出茶味,陆羽在山舍旁边开凿了一眼山泉,“其水似井而傍山,色白味甘,是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陆羽品为“天下第四泉”。他又在井上建观泉亭以备暇时汲泉煮茶,品茗著书。后人称此泉为“陆羽泉”。陆羽泉历代都有修复,至今尚存。由于上饶的种茶实践,陆羽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及烹饮等方面有了充分的体验,他的《茶经》创作至此已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体验天下名泉与茶叶烹煮的关系,他来到上饶市余干县冠山石峰,将石头凿成灶,汲取越溪的水煮茶,将越溪的水品为天下第二。据《余干县志》载:“市湖有越水……味甘且重,陆羽取水煮茶,品越水为天下第二水。”在今余干县城东山岭南峭壁下,有一小平台称“仙人茶社”,据说就是当时陆羽煮茶的地方。陆羽还前往上饶境内的弋阳县,找到了一处好泉,据《广信府志》载:“万寿泉在弋阳城北,煮茶味隽永,陆羽评为第五泉。”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派当时的抚州刺史戴叙伦来上饶请陆羽进京,召拜为太子文博,陆羽婉拒不受。不久,朝廷加封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又派戴叙伦来信州请他进京。陆羽还是不受。戴叙伦问他为何不受,陆羽说:“官职品位高低,都是身外之物。我爱茶,景仰茶。茶,根深土中,擅自然之秀气,钟山川之灵气,四季常青,高风亮节,坚贞,长寿,吉祥,可以怡情,可以养性。我愿做一个茶人,不想在仕途上劳心。”诗人孟郊与陆羽是忘年交,最崇敬陆羽。他中了进士,任溧阳县知尉。赴任前,孟郊专程赶到信州拜见陆羽。 陆羽定居信州,避风尘之外,隐松涛之中。公元780年,经过长达28年的筹划,徒步32个州郡无数个茶区的深入调查,数易其稿,精益求精,陆羽终于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付印。《茶经》是唐代及之前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种植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开了我国茶书的先河,使茶这种物质的存在升华至文化艺术的精神范畴,使饮茶这种日常行为上升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享受的文化活动。 南宋著名诗人曾几在当年陆羽山舍所在的茶山寺隐居,并在《东轩》诗中有“甘寒百尺井,旧曰陆子泉”之句。另一位爱国诗人陆游在《寄酬曾学士》中也描绘了当年品茶盛况。 上饶山清水秀出好茶,茶文化资源丰厚。千百年来,上饶百姓世代植茶,成为闻名遐迩的产茶区。城镇有茶馆,农村有茶摊,就连偏僻的山间小道也有乐善好施者捐建的茶亭。这些厚重的历史人文和优美的山水风景与陆羽的《茶经》相映生辉。(记者 操园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