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上饶旅游 > 出游宝典 > 正文

世界稻作发源地: 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2023-06-09 20:48:31  |  来 源:上饶晚报  点击:
  徐声高 记者 王涛摄影报道
  景区开展研学活动
  专家考古发掘

  出万年县城东,偏北约12千米处,便是大名鼎鼎的稻作之源——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这里群山环抱,形成了葫芦形的大源盆地。盆地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北面是石灰岩构造的大、小荷山,相对高度在50—300米之间,南面是洞口,大源盆地东面有条大源河,流经仙人洞旁。

  进入洞内,始窄而后宽,最宽处达25米,长60米,高2米至9米不等。南北各有大小四个支洞,北边的支洞东端有一洞口可通洞外。洞内夏凉而冬暖,远古先民就在此处避风雨、御严寒,休养生息。

  吊桶环则位于仙人洞西南面的条形山岗上,海拔约96.2米,高出地面约30米,与东北方向的仙人洞直线距离约800米。吊桶环形似洞穴,其实是前后通透的崖棚。从出土有成千上万的动物骨骼碎片来看,吊桶环遗址是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仙人洞居民狩猎获得野兽后,便在吊桶环屠宰分食,吃饱后便将剩余的带回洞里。仅上个世纪90年代3次发掘,就出土石器650件(片)、骨角器235件、穿孔蚌器54件、陶片786件,另外还出土了3.5万余块动物骨骼碎片。

  2001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变世界的种子”是这样被发现的

  1993年,中美农业考古学家开始在吊桶环与仙人洞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学家走遍万年的山山水水,锲而不舍地寻找先人的足迹。

  植硅石分析方法是中美农业合作考古项目中用以发现和鉴别稻谷遗存的主要植物考古学手段。在仙人洞与吊桶环各地层所采40余个样品中,考古队找到了1600余个各种植物的硅酸体,其中包括600余个稻属植硅石的个体。他们还利用多元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区别出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的不同形态和分布规律。这些研究表明,在吊桶环中石器时代即距今1.2万年前的地层中,有大量人工驯化的稻属植硅石,这在我国长江流域还是首次发现。这种水稻兼具籼、粳稻特征,是一种由野生稻向人工驯化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它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

  这些重大考古新发现,让万年仙人洞遗址的考古项目几乎囊括了我国考古学界所有的“桂冠”: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世纪百年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等荣誉。2010年,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天下第一陶罐”珍藏在国家博物馆

  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另一项惊世发现,就是出土了距今2万年的早期陶器,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根据考古资料,至今在中国多地发现有早期陶器的遗址。然而,各地发现的早期陶片数量普遍偏少,如湖南玉蟾岩早期陶器仅见几件残片,而仙人洞与吊桶环出土的早期陶片达890余件,并出土了一件后来被复原的直口深腹圜底罐。仅就目前已有资料可明证,它是中国境内至今发现的早期陶片遗址中最为丰富的一处,也可以说年代最早的一处。

  直口深腹圜底罐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较为完整的陶器,因此,学界曾誉称其为“天下第一陶罐”,目前珍藏在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土的陶器虽然原始、古朴,却掀开了江西先民生产陶器、创造陶器艺术的历史。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他们掌握了简单的窑炉技术,并能初步掌控烧成温度。他们还使用刻划、压印或戳印技法,在陶器上装饰条纹、粗绳纹、网结纹和编织纹,针对一些细小的红陶器,则采用细腻的细绳纹、蓝纹和方格纹进行美化,由此创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印纹陶纹饰。

  在江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先民们从原始捏塑制作粗陶,到精炼胎土拉坯成器,相继生产了红陶、灰陶、黑陶、印纹陶、原始瓷器和早期青瓷,最终在汉代烧制出了真正成熟的瓷器。或许可以说,没有万年仙人洞陶器的发明,就没有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异彩和辉煌。

  仙人洞与吊桶环的悠久历史及其创造的古老文明,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一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万年县着力把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作为景区来打造,平时除了对外开放旅游的同时,还开设了“疯狂原始人”游玩研学活动,让游客和孩子们认识在新旧石器时代穴居先民们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增长孩子们的课外知识,锻炼孩子户外生存能力,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