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福 借着春色,约上几个好友,去饱览婺源篁岭美色。 有当地村民在田间除草的付出之美,有蜜蜂嗡嗡作响采蜜的辛劳之美,更有油菜花爆出的黄色之丽……从不同角度告知游客,篁岭已经如精心打扮的出嫁“姑娘”,已经做好准备,等待你们抽出时间来“迎嫁”,不需要任何彩礼,不必要煞费苦心找伴郎伴娘,只需要带上一颗放松的心情和明眸的双眼,就能把篁岭之美娶回家中,就会让你陶醉在美中,刻在心中、画在胸里、映入脑海。 这么动人美丽的“新娘”,谁会不动心?谁会不动情?谁会不行动? 下了缆车,我和好友边走边拍。沿着小溪旁的路径,聆听叮咚响声,身心也随着沿途的美景彻底地放松,悠然自得,如痴如醉。 喜欢徽州风韵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篁岭晒秋,她被誉为“最美的中国符号”;其实“晒秋”的习俗自古就有,但各地慢慢淡化,唯有篁岭古村保留得最为完整。 有个好友说,我们应该秋天来,可以好好体验下“晒秋”的活动;旁边的游客接过话题,篁岭一年四季都有晒物的习俗,只是你比较关注“晒秋”,说得我好友一阵脸红;看来还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不必有太多的解释,脸红足以表明了一切。 首先从篁岭的地形说起。婺源位于丘陵地区,地无三尺平,没有足够的空地来晾晒农作物,只能在窗台、屋顶搭水平架,木杆为晒架,竹匾作晒盘,晾晒稻谷、玉米、南瓜、辣椒等农作物。而篁岭又坐落于半山腰,房屋高低错落有致,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点缀以辣椒的红、玉米的黄,整个风景美不胜收。 其次是篁岭晒物的文化内核。经过500多年发展,篁岭晒秋的时间,从秋天延长至四季,从农作物延伸到其他物品。春天晾晒野地里采摘的竹笋、山蕨;夏天等梅雨季一过,晾晒经书、家谱、戏服、女工,以及远方亲朋好友寄来的信件;秋天晾晒刚刚丰收的农作物;冬天阳光和煦,适合把食物以及珍贵的物件都拿出来晾晒,防潮防虫。 最后,当地居民对晒物传统的创新。在祖国强势崛起之际,篁岭将爱国爱党情怀融入晒秋文化之中,用农作物拼出国旗、国徽、标语等文字图案,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当地人用“红辣椒与黄稻谷晒国旗”“我与国旗合个影”等与时俱进的做法,更是成为吸引游客的绝招。 走着走着,我们进入了篁岭古村内。我惊叹着古人建筑技巧和艺术,栩栩如生的砖雕、石雕、木雕,被世人称为“徽州三绝”,在各种老屋的衬托下,更增加了一份乡愁,增厚了一份旧时味道。在当地店主热情的讲解下,才知道“三雕”包含着诸多非遗文化。 还有景区内的徽绣、油纸伞、歙砚、竹编、米酒、板凳龙灯、麻饼等等更是一绝。 古村的暮色是最不可错过的。夜幕降临,星光点点下亮起的万家灯火,充斥对游客对美景的好奇和探索。伴着乡村歌声,月上梢头,蜿蜒盘旋在天街头的板凳龙灯,灯火通明的乡村夜市,都是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抒写着延绵不断的乡愁和念家的情怀,在春光里,勾勒出了一幅人间仙画。 在篁岭,自然要来一品徽州的地道美食,走进天街食府,点上了粉蒸肉、红烧臭鳜鱼等美食,满足味蕾,享受篁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