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是唐朝大书法家,蔡明远是上饶鄱阳县先贤,颜真卿的《报蔡明远帖》,叙述了饶州鄱阳古县渡人蔡明远千里送粮的忠义故事。后人临帖知忠义,书法与故事交相生辉,成就了一段佳话。 在千年古镇古县渡镇南岸,古县渡大桥南边的引桥路段西侧,即是蔡明远后裔居住的家乡——古南社区蔡家村。蔡家村是一个有常住人口1200余人的村庄,主姓为蔡姓,其中还有部分李姓。蔡家村的地理位置好,没有古县渡大桥的时候,碗子圩圩外蔡家村后背是汽车渡口,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码头。水路发达时,鄱阳县航运局鄱阳县城至景德镇市的航班船,停靠古南时,通常都是停在汽车渡口旁边。因此有人说,蔡家村的码头好。 提起颜真卿,人们都知道他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唐朝大书法家,是能诗善文的儒雅之士。他创造的“颜体”字,世代摹习,蔚然成风。他写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谓家喻户晓。 唐乾元元年(758),颜真卿任饶州刺史,蔡明远任州署校尉,与颜真卿交往密切,蔡明远敬重颜真卿的为人品德,紧随颜真卿左右,竭尽全力相助颜真卿的工作。闲暇时分,两人常常吟诗作对,品茗相饮,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唐乾元二年(759),颜真卿奉诏调离饶州改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兼浙西节度使。时逢升州闹饥荒,米价爆涨,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蔡明远得知后非常着急,他变卖自己的家产,同时号召学生慷慨解囊,多方筹集资金,购买了一大批救灾粮食,又全力调集船只,日夜兼程,亲自将粮食押运到了南京,为颜真卿解除了困粮之危。对此,颜真卿非常感动,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报蔡明远帖》及《蔡氏族谱序》。古人有句话非常经典:“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利尽则弃;以义相交,地久天长。”蔡明远与颜真卿的墨迹共存于世,蔚然出了千秋传颂的史书佳话,也给上饶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蔡明远帖》(772年作),或称《与蔡明远书》,行书18行,共104字。作为颜真卿书法名帖,其艺术价值和影响都非常大,董其昌、刘墉、胡小石均有临写,黄庭坚对其则有“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的赞服之语。而蔡明远的大义,颜真卿在饶的德政贤风,以及两人的深厚情谊更是成为该帖宝贵的精神财富,令后世竞相传仿。最为著名的就是北宋苏轼书《归去来辞》赠契顺一事,成为历史上与之媲美的佳话。 颜真卿在饶州任职虽然不足一年,但注重教化,影响深远,历代撰修图经方志者,无不提其德政。《舆地记》谓,饶邑“山川最清,接吴楚秀气;文献相续,有颜范遗风”。明万历刘司空撰《鄱阳县志》云:“鄱故望邑,颜范泽存,自无谲习。”宋代以后,人们往往将其与范仲淹在饶州的德政相提并论,称为“颜范遗风”。 在鄱阳,颜真卿与范仲淹在鄱阳并称“颜范二贤”,鄱阳一中就有纪念他俩的“颜范二贤祠”。颜真卿与鄱阳人蔡明远的真挚情感传为一代佳话,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据清同治版《饶州府志》载:“饶人甚德之(颜真卿)。”他调走后,饶州人不忘其遗泽,立坊建祠以示纪念,仅在饶州州治鄱阳县就建有“颜范流芳坊”“颜范二贤祠”“集贤祠”“颜亭荷雨”“希贤书院”“九贤祠”等纪念建筑物,或纪念风景点。(记者 操园官) 先贤皆赞 上饶好 |